三月梅
发表于 2024-12-10 00:10
<iframe width="1115" height="620" frameborder="0" src="//player.bilibili.com/player.html?isOutside=true&aid=113616061733147&bvid=BV1KhqpYrE1j&cid=27238206375&p=1" scrolling="no" border="0" frameborder="no" framespacing="0" allowfullscreen="true"></iframe>
三月梅
发表于 2024-12-10 00:39
通惠河畔踏雪情
飘摇仙藻落波碧
壬虎琼花首盛开
冬奥激情迎瑞雪
六出胜意好年来
树托玉蕊景轻墨
脚踏银沙润愫怀
万流朝宗河通惠
强国凝雨聚宏财
三月梅
发表于 2024-12-10 00:40
雪花的快乐【作者】徐志摩【朝代】现代
假如我是一朵雪花,
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
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
——飞扬,飞扬,飞扬,
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
不去那冷寞的幽谷,
不去那凄清的山麓,
也不上荒街去惆怅
——飞扬,飞扬,飞扬,
——你看,我有我的方向!
在半空里娟娟的飞舞,
认明了那清幽的住处,
等着她来花园里探望
——飞扬,飞扬,飞扬,
——啊,她身上有朱砂梅的清香!
那时我凭藉我的身轻,
盈盈的,沾住了她的衣襟,
贴近她柔波似的心胸
——消溶,消溶,消溶
——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
三月梅
发表于 2024-12-10 00:44
在徐志摩的诗中,爱情诗是他全部诗作中最有特色的部分,这些爱情诗抒唱了他对爱与美的追求。他有时以自己的感情基础,有时则以假想的异性为对象。
在此诗中,诗人把它作了升华,即把对爱情的追求与改变现实**的理想联系在一起,包含着反封建伦理道德、要求个体解放的积极因素,热烈而清新,真挚而自然,真切地表达了诗人对一切美好事物的执着追求。诗分四节,与其说这四节韵律铿锵的诗具有启承转合的章法结构之美,不如说它体现了诗人激情起伏的思路之奇。清醒的诗人避开现实藩篱,把一切展开建筑在“假如”之上。“假如”使这首诗定下了柔美、朦胧的格调,使其中的热烈和自由无不笼罩于淡淡的忧伤的光环里。与阅读相反,写作时的诗人或许面对窗外飞扬的雪花热泪盈眶,或许独自漫步于雪花漫舞的天地间。他的灵魂正在深受囚禁之苦。现实和肉身的沉重正在折磨他。当“星月的光辉与人类的希望”令他唱出《雪花的快乐》,可以说,诗的过程本身就是灵魂飞扬的过程。
三月梅
发表于 2024-12-10 00:45
雪花是诗人的自喻,全诗传达的是诗人自己的快乐我们知道,徐志摩当时所处的环境,无论是从固有的旧的伦理道德,还是外在周围的舆论来看,都不以他的爱恋追求为正当,而他全然不顾。徐志摩受国外新思潮和五四运动个性自由与解放主张的影响,他认定“真伟大的消息都蕴伏在万事万物的本体里”。在他看来,世界上一切事物的灵魂和生命,都在自身,每样东西除自身外没有另外的主宰。这首诗从追求爱情这一方面体现了他的个性,释放了他的纯真的诗情。
全诗笼罩着回旋飘飞的主旋律,雪花纷纷扬扬,潇潇洒洒,它裹挟着爱情向一定的方向飞扬,飞扬最后消溶到所爱的人心里。看似浪漫主义地抒写,其实用语异常精致,像“飞扬”消溶”柔波”这些动词与名词构成的意象,都非常切合喻体、主体与客体。正因为诗人避开实的藩篱,把全诗情境的展开建筑在“假如”之上,有许多读者超越诗中隐含着的个人对象因素,而将它看着是诗人对新世纪曙光的追求与寻找,“形象大于思想”,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三月梅
发表于 2024-12-10 00:51
三月梅
发表于 2024-12-10 00:51
三月梅
发表于 2024-12-10 00:52
三月梅
发表于 2024-12-10 00:53
三月梅
发表于 2024-12-10 00:53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