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832|回复: 1

盘点引发书画市场危机的潜规则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14-4-24 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书画行业一直占据最具规模的交易主导地位,但是在这个火爆繁荣的行业背后,却暗藏着种种不为外人所知的潜规则:花重金在知名拍卖行购得假画;千万收藏地方书协主席字画,“下台”后贬至百万;画家作品为何短短几年内升值数倍……

1. 自导自演 “洗白”伪作             

  2001年,一批自称是傅抱石在重庆金刚坡时期的国画作品登堂入室,在上海博物馆公然展出,舆论为之哗然;2002年初,河南某地举办了石鲁先生遗作展,百余幅作品在谎言的包装之下公开展示,意欲欺骗世人;2005年“3·15”前后,珠海博物馆举办的“国之瑰宝——黎雄才、关山月作品展”,展出的38幅作品经过关山月之女关怡、黎雄才之子黎捷现场认定,全部为假冒之作。

  很多藏家买到假货后不甘心承受经济损失,于是千方百计寻找一些渠道为自己的藏品“洗白”,以求日后能转手出去。也常常会有书画藏家找到博物院,希望能在博物院办展览。如果要求被满足,日后就会成为他们宣传的说辞,无形中给作品贴上“真迹”的标签。

  2. 知假拍假  钻法律漏洞

  《中华人民共和国拍卖法》第61条规定:“拍卖人、委托人在拍卖前声明不能保证拍卖标的的真伪或者品质的,不承担瑕疵担保责任……”这些法规往往被拍卖行以不起眼的位置隐藏在图录里,而且在拍卖现场,很多人忽略此交易规则,此时一些拍卖行还会为拍卖品出具一些拍品保真的证明,例如鉴定证书或者伪造拍品来源等,尤其在一些知名拍卖行,多年的资质以及其宣传手段让很多书画收藏者认为是可信的。但是,拍卖行出具的种种证明根本不能作为法庭上的证据。常年做书画收藏的李先生说,法律的漏洞反而为拍卖公司扫清了禁忌。最初这条法规维护拍卖公司的运行,现在却成为他们知假拍假、虚假拍卖的“挡箭牌”,每当他们遭遇打假或维权时候,就会搬出这把“尚方宝剑”。

    业内人士认为,“以齐白石为例,齐白石一生大约画了两万张左右书画国画,去除馆藏、民间收藏及损毁画作,远不到一万张。然而据不完全统计,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齐白石作品上拍量就超过2.5万件左右,成交1.4万余件,远远超过了书画真品存世量”。

  3. 自掏腰包 赔本赚吆喝

  书画家不能像某些影视明星一样只要曝光率不要形象,所以画家的包装主要是通过作品参展、结集、报道、拍价。而在拍价环节中,很多书画画家为了抬高自己作品的价格,不惜花重金上演自卖自买的戏码。

画家、画廊坐庄,哄抬价格,甚至创造假纪录、假天价,这就像当年的股市,疯狂的时候谁都是赢家,而当市场“泡沫”破灭的时候,受损失的则是那些真正的书画藏家和投资者。

4.“官大字贵” 官位决定价格

  书画作为一门艺术,虽然是商品,最终应取决于它的艺术价值,但是书画作品的价格到底由谁决定?在书画市场早已形成一条私下操作的潜规则:以官职大小来确定润格。

  “人‘下台’了,行情肯定会跌。”一位业内人士举了一个例子:某地有人曾花上千万元收藏了一位书协主席的书画字,结果这位主席下台后,字贬值到100万元。其字画瞬间贬值10倍,原因和书画本身毫无关联,仅仅和作者的身份头衔的变化有关。

  受官场文化影响,很多人投机钻营,只为一个主席、副主席的头衔而争抢,其实争抢的是头衔背后的利益。业内人士透露,有的官员甚至利用手中的权力把资质平平的文化工作者捧成“大师”,“大师”有身价了,创作的作品成“珍品”了,“大师”得利,一些官员拿这些“大师”作品送礼也得利,双方就结成了利益共同体,双赢。这种书画官本位“艺术”已成为当今中国艺术市场最大的问题和收藏灾难。

转自藏易购cangyigou

签到天数: 720 天

[LV.9]以坛为家II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14-4-24 22:02 | 显示全部楼层
     奸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中画网 ( 蜀ICP备11021737号-2 )|网站地图

GMT+8, 2024-5-30 11:54 , Processed in 0.032401 second(s), 15 queries , MemCached On.

上网要文明 发言要理性

Powered by Discuz! © 2008-2023 YinHuaBBS.C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