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957|回复: 2

“耳大有福”、“眼斜心不正”是什么道理?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1428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15-7-6 09: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先别点答案,看看自己答对了多少 o(∩_∩)o



1.为何买官的钱被称为“铜臭”?

答案

在《后汉书 崔烈传》中曾记录了这么一件事:司徒与太尉、御史大夫合称三公。在东汉时期,三公是辅佐国君、掌管军政大权的最高长官。崔烈花了五百金买了一个司徒的官职,相当于后世的丞相。不管是朝中的人还是市井中的百姓都对才疏学浅、靠花钱买官爵的崔烈议论纷纷。有一天,崔烈问他的儿子崔钓说:“我当上司徒,别人有什么议论?”崔钓说:“论者嫌其铜臭。”

古代的钱币大多是铜制,铜钱多而发臭,是人们讽刺崔烈花钱买官的行为。后来,人们看到那种只知钻钱眼的市侩习气便总是用“铜臭”一词来加以讽刺。



2.为何夸口说大话被称为“吹牛”呢?

答案

人们经常称呼那些说大话的人为吹牛。那么为什么用“吹牛”来指代人们说大话呢?这个词又是怎么来的呢?


经专家考证,“吹牛”这一俗语来源于陕甘宁和内蒙古一带。以前,这些地方紧挨着河流,所以当地的人们得靠着皮筏子过河。皮筏子有羊皮的,也有牛皮的,用的时候,就往里面吹气,扎好口后,才能作为渡河的工具。小筏子连在一起就成为大筏子;大筏子如果连在一起,数千斤的重物便可以通过河道。所谓吹牛,就是往皮筏子里吹气,看似简单,其实是需要技巧的。因为吹牛有一定的难度,于是人们便在讽刺那些说大话的人时,总是说:“有本事去河边吹吹牛看看。”久而久之,吹牛皮就成了说大话的代名词。


吹牛皮这句俗语至少在宋朝便已成为人们的流行语,有故事为证:

宋朝有一个很爱吹牛的人,名叫杨璞。宋真宗求贤,人家就把他举荐了上去。可是他什么也不会,在皇帝面前挠破了头皮也没有作出诗来。本想生气的宋真宗可怜他年纪大,便让他第二天交一首诗。杨璞一晚上没睡着,辗转反侧,直到天亮时也没想出个什么好诗句。到了朝上,他便硬着头皮把从家里出来时老婆的临别赠言给献了上去:“更休落魄贪酒杯,亦莫猖狂乱咏诗。今日捉将宫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宋真宗看完他的诗后,感到好笑,问是谁写的。他交代说是出门时老婆的话。宋真宗说:“看在你老婆的份儿上,这次放过你这个吹牛大王,要不然真要了你的老头皮。”




3.“耳大有福”、“眼斜心不正”有道理吗?

答案

有人说,人的命天注定;也有人说,人身体的某些部位特征其实就是自身命运的征兆。


以耳朵大小、厚薄断定一个人是福大还是孤苦就是其中的一个例子。在民间,人们经常说“耳大有福,耳小命薄”,甚至直言古代帝王大都耳大垂肩;人们在遇到好事的时候,总是会先摸摸耳朵下垂部分,厚者为有福必得,薄者为无福消受,曰:“摸摸耳朵垂儿有多厚。”在上述观念的指引下,人们便把耳朵分为了不同的等级:耳大且厚,并有红润颜色,为上耳;耳大而薄,“扇风耳”,有点福气也存不住,俗语有言“两耳兜风,恶过雷公”。


“眼斜心不正”、“三角眼毒孤,桃花眼主淫”等俗语就是以眼睛形状来断定人的命运。“长就的龙眼坐王位,长就的凤眼坐正宫,长就的狮眼做宰相,长就的虎眼是总兵”,这就是人们根据动物的眼睛形状以眼论命的具体表现。而“*东奔西跑,牛眼力大无穷;羊眼吃斋好善,狗眼伤人行凶;猴眼熟能生巧,猪眼蠢笨无能;鸡眼扒明早起,鼠眼专挖地洞”,这些动物的眼部特征被人们的想象发挥到了极致。由此类推,眼中的眼白和眸子也是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否则怎么会有“白眼狼”、“眼有四白,五夫守宅”等种种说法呢?


上述俗语只是人们的穿凿附会之词,并没有什么科学依据。但是这些俗语在民间有很大的市场,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如下:人们根据自己周边有成就的人的相貌特征来判定其他人;根据动物的习性或者心理畏惧程度或者其本身在动物界的身份来断定人的未来。




4.何谓“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答案

“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比喻自己可以胡作非为,却蛮横无理禁止别人的正当行为。其实就是只许己,不许人。

我国古代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他们的权威和尊严,发明了“避讳”的方法。所谓“避讳”,就是臣子对君上,子孙对父祖,人民对圣贤,均不许直呼、直书其名。凡与帝王、圣贤、父祖名字相同的人名、地名、官职、书名、初名等,都得以改字、改读、缺笔或空字方法回避。“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这句俗语的来历就是和避讳有关。


宋代诗人陆游《老学庵笔记》有这么一个故事:“田登作郡,自讳其名,触者必怒,吏卒多被榜笞。于是举州皆谓灯为‘火’。上元放灯,许人入州治游观。吏人遂书榜揭于市曰:‘本州依例放火三日。’”


我们可以得到以下事例:唐朝中期有个叫田登的太守,做官期间十分霸道、专制,手下的人和老百姓对他敢怒而不敢言。在古代流行避讳的情况下,他就不允许州内的百姓在谈话时说到任何一个与“登”字同音的字。本来,避讳的情况一般只是针对皇家人员而言的,小小的一个太守竟然让下面的人避讳自己的名字,足以可见这个人的专制程度。在田登的规定之下,不少吏卒因为说到与“登”同音的字而遭到鞭打。反正是只要在田登的眼皮子底下,谁触犯了他这个忌讳,便要被加上“侮辱地方长官”的罪名,重则判刑,轻则挨板子。


但是事情总是不断发生。这不,一年一度的元宵佳节即将到来。依照以往的惯例,城中的老百姓都要在街上点花灯和焰火来表示庆贺。州衙门为了安全着想,于是便贴出告示,让人们防患于未然。但是写这个告示的人便犯难了,因为上面有个“灯”字。怎么写呢?用上“灯”字,要触犯太守;不用“灯”字,意思又表达不明白。最后,没有办法,他就把这个灯改为了火字。布告便成为了“今年老百姓在三天放火期间要注意安全”。告示贴出后,老百姓看了都惊吵喧闹起来,有的人便对田登的做法气愤万分,愤愤地说:“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这是什么世道!”结果,就是这句“骂人”的话流传了下来。




5.勾手指表示对自己说的话负责,那么勾手指是怎么来的?

答案

小孩子喜欢勾手指发誓,他们常常勾着手指,同时一本正经地念道:“拉勾上吊,一百年不许变!”郑重其事地表示信守诺言,说话算数。情侣间耳鬓厮磨,浪漫之余,也喜欢勾着手指说一番山盟海誓,以见证忠贞不渝的感情。


这种勾手指发誓的来历并没有确切可信的资料,以至有人以为,勾手指是从西方引进的,源于西方一个男女双方勾手指所引发的爱情传说。这个说法看似确凿,却因为缺少事实依据而很难使人完全信服。


推敲勾手指的来历,可能与手指的作用有关。指,具有“旨”的含义,代表着个人的内心想法和意旨,手指相勾就有交流内心想法的意味。再加上国人有指天为誓的发誓形式,所以“指”便在盟誓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盟誓中,手指既要郑重其事的签名画押,有时还要割破手指,歃血为盟。有鉴于此,人们便简单地以勾手指表示约誓,同时借手指沟通表达互相心意的印可,有时还将两人的大拇指相摩击当作盖章签名并以此为证。击掌的动作为何也表示盟誓?


戏迷都知道京剧、豫剧、秦腔、川剧等很多戏种中都有《王宝钏》一剧,其中有出《三击掌》的唱段,叙述主人公与家人击掌约誓,愿离开相府,嫁给乞丐薛平贵。这里的击掌是盟誓时的动作,表示自己说话算数,绝不反悔。这和勾手指的动作异曲同工,效果相似。


击掌起初并不是约誓的动作,而是一种舞蹈形式。随乐起舞时,舞者得意忘形,不由地手舞足蹈,不住地随着音乐节奏来回击掌活跃气氛,增强效果。新疆克孜尔石窟就存有古人舞蹈时击掌的壁画。估计后来兴起的鼓掌,便是从观看舞蹈的贵族配合舞蹈的节奏而击掌,演变为击掌助兴的。


古人情绪激昂之时也常常不住击掌,借此宣泄某种情绪。由于手掌在生活中的特殊地位,后来便以击掌表示交换掌印,郑重地代表盟誓。明清时期,击掌成为盟誓时经常使用的动作。如《三侠五义》中的展昭与白玉堂便是彼此击掌约定比赛事宜,《聊斋志异 胡四娘》中的丫鬟们也是击掌为誓。

签到天数: 502 天

[LV.9]以坛为家II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16-11-14 20:55 | 显示全部楼层
4.何谓“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答案

签到天数: 502 天

[LV.9]以坛为家II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16-11-14 20:56 | 显示全部楼层
“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比喻自己可以胡作非为,却蛮横无理禁止别人的正当行为。其实就是只许己,不许人。
我国古代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他们的权威和尊严,发明了“避讳”的方法。所谓“避讳”,就是臣子对君上,子孙对父祖,人民对圣贤,均不许直呼、直书其名。凡与帝王、圣贤、父祖名字相同的人名、地名、官职、书名、初名等,都得以改字、改读、缺笔或空字方法回避。“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这句俗语的来历就是和避讳有关。

宋代诗人陆游《老学庵笔记》有这么一个故事:“田登作郡,自讳其名,触者必怒,吏卒多被榜笞。于是举州皆谓灯为‘火’。上元放灯,许人入州治游观。吏人遂书榜揭于市曰:‘本州依例放火三日。’”

我们可以得到以下事例:唐朝中期有个叫田登的太守,做官期间十分霸道、专制,手下的人和老百姓对他敢怒而不敢言。在古代流行避讳的情况下,他就不允许州内的百姓在谈话时说到任何一个与“登”字同音的字。本来,避讳的情况一般只是针对皇家人员而言的,小小的一个太守竟然让下面的人避讳自己的名字,足以可见这个人的专制程度。在田登的规定之下,不少吏卒因为说到与“登”同音的字而遭到鞭打。反正是只要在田登的眼皮子底下,谁触犯了他这个忌讳,便要被加上“侮辱地方长官”的罪名,重则判刑,轻则挨板子。

但是事情总是不断发生。这不,一年一度的元宵佳节即将到来。依照以往的惯例,城中的老百姓都要在街上点花灯和焰火来表示庆贺。州衙门为了安全着想,于是便贴出告示,让人们防患于未然。但是写这个告示的人便犯难了,因为上面有个“灯”字。怎么写呢?用上“灯”字,要触犯太守;不用“灯”字,意思又表达不明白。最后,没有办法,他就把这个灯改为了火字。布告便成为了“今年老百姓在三天放火期间要注意安全”。告示贴出后,老百姓看了都惊吵喧闹起来,有的人便对田登的做法气愤万分,愤愤地说:“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这是什么世道!”结果,就是这句“骂人”的话流传了下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中画网 ( 蜀ICP备11021737号-2 )|网站地图

GMT+8, 2024-5-4 05:06 , Processed in 0.030953 second(s), 11 queries , MemCached On.

上网要文明 发言要理性

Powered by Discuz! © 2008-2023 YinHuaBBS.C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