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658|回复: 5

勿记国耻-南京大屠杀73周年祭-- A Song for Iris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10-12-13 20: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张纯如南京大屠杀主题曲 - A Song for Iris
  歌词:
  你们的美好
  给他们的丑陋
  吞没 吓跑
  未及拥抱
  没了 却还没了
  江染成红色
  流过你的眼
  眼睛张开了 却看不见
  不再哑口无言 我要世界发现
  这声音长流不息
  (请你替我说)
  吶喊坚定不移
  (请你替我说)
  我们的脉膊
  弹奏一样的痛
  让我用笔墨实现
  泥土里葬的梦
  绝不能 遗忘
  那强暴 疯狂
  愤怒却不能言
  生存活不出尊严
  牺牲换不来和平
  瞎了的天
  这声音长流不息
  (请你替我说)
  吶喊坚定不移
  (请你替我说)
  我们的脉膊
  弹奏一样的痛
  让我用笔墨实现
  泥土里葬的梦
  书里一页一页
  渗出的血
  滴下来
  我要世界听见

  这声音长流不息
  如我道别的呼吸
  把我留下的 记住了
  人生本是美好的
  云散了 天开了
  我活了 散开了

  

侵华日军于1937年12月13日攻陷中国的南京之后,在南京城区及郊区对中国平民和战俘进行的长达6个星期的大规模屠杀、抢掠、强奸等战争罪行。据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和南京军事法庭的有关判决,在大屠杀中有20万以上至30万以上中国平民和战俘被日军杀害,南京城的三分之一被日军纵火烧毁。而日本学者则众说纷纭,但有部分人却试图抹杀事实。

  张纯如(Iris Chang,1968年3月28日-2004年11月9日),美国著名的华裔女作家、历史学家和自由撰稿人,以出版英文历史著作《南京暴行:被遗忘的大屠杀》(The Rape of Nanking)而闻名。

  在“火炉”南京,她每天工作超过10小时 。
  为了撰写《南京暴行》,纯如收集了中文、日文、德文和英文的大量资料,以及从未出版的日记、笔记、信函、政府报告的原始材料,她甚至查阅了东京战犯审判记录稿,也通过书信联系日本的二战老兵。
  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朱成山与纯如有过多次交往,他一直很钦佩张纯如的执著、知性和追求真相的勇气。他在评价《南京暴行》一书时就说,很长时间以来,西方国家只知道纳粹屠杀犹太人,不知道侵华日军在二战中曾经疯狂地屠杀中国人,国际舆论只谴责纳粹在二战中的暴行,很少抨击日本军国主义在二战中的暴行。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自二战胜利以来的几十年光阴中,在西方主流社会中有关日军侵华史实的宣传太少,声音太弱。而此时有这么一个柔弱女子愿意站出来,这种精神实在难能可贵。
  关于纯如的死去,朱成山非常痛惜,他曾对记者说,“对于纯如的父母和孩子,他们失去的是女儿和母亲;对于中国人,他们失去的是一个正直的同胞和朋友;而对于整个世界,他们失去的则是一个勇于说真话并努力让别人相信事实的人。”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所长王卫星曾帮助张纯如收集了大量的史实资料。他回忆说,1995年7月,张纯如在南京待了25天左右,“她那时才27岁,由于气候不适应,经常感冒,但她的工作一点也不耽误。当时南京的天气很热,她不顾自己的身体,把大部分时间用在采访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寻访日军暴行发生地以及翻阅国内资料上,每天工作时间有10小时以上。”当时担任纯如翻译的杨夏鸣副教授回忆说:“她的中文水平一般,不能读懂中文资料,所以我要逐字逐句为她翻译。她很认真,更十分严谨,常常用美国材料与中文材料核对事实。她听不大懂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方言,但她全录下来了。她这个人通常会打破砂锅问到底,有时真觉得她有些偏执。”
  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张纯如最大的收获便是使中国人民找到了“中国的辛德勒”——约翰·拉贝先生,找到了拉贝详细记录南京大屠杀的日记。

仿佛就是天意,在12月13日到来之前,已经干燥了足足27天的南京城,飘起了入冬以来的第一场雨。空气中泛起的丝丝寒意,提醒着南京所有的人,今天是“南京大屠杀”30万遇难同胞73周年祭日。



  很多城市都有自己的伤感日、伤痛日。在这样的日子里,无论是生活还是行走在这些城市中,总是能体会到比平日里更多的沉重和伤感。但不同的是,南京的伤感,不是因为天灾,而是因为一场人性的灾难。

  从人类学上说,战争本身就是一次人性的灾难。回忆那段历史,不仅仅是哀悼在“南京大屠杀”中罹难的30万同胞,更是在思考这一人类历史上少见的惨剧发生的根源。看着哭墙上1万多个同胞的名字,重提那段让人心痛的历史,我想说的是,如果你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中国人,在今天,请暂时收起玩笑,静下心来,提醒自己:今天是祭奠30万同胞遇难的伤感之日;今天,尊重南京,正视历史。

  73年了,时间越来越久,那场浩劫中的幸存者也越来越少,南京大屠杀似乎距离我们已经越来越远了。我们该怎样来牢记这段历史?不能只依靠程式化的仪式,不能只依靠历史教科书上那几页教案,更不能依靠狭隘的民族主义,煽动一种仇视情绪——“要记住历史,不要记住仇恨”,这是经历过“南京大屠杀”苦难的李秀英老人的话,简单的话语里道出了真髓——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对自己历史伤痕的记忆,不能依靠仇恨来维持,必须依靠深入骨髓的“文化记忆”。

  无论是《南京!南京!》这样的电影作品,还是民间不间断的纪念活动以及建设内涵丰富的纪念场馆等等,追根溯源,所要完成的任务只有一项:营造强大的文化氛围,将“国耻”根植于本民族的集体记忆,让国人在提及“南京大屠杀”,提起12月13日时,不再只是泛泛地联想起一串空洞的数字,而是能够真切感知到“那种撕心裂肺的痛”,继而更加珍惜和平,展望未来。

  也正是为了这个原因,我们在今天,再度舔舐这个城市的伤口,在纪念中积蓄力量,进而前行。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中文注册

x

签到天数: 3 天

[LV.2]偶尔看看I

鲜花(18) 鸡蛋(0)
发表于 2010-12-13 21:06 | 显示全部楼层
在纪念中积蓄力量!继而前行!

签到天数: 1500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鲜花(107) 鸡蛋(0)
发表于 2010-12-13 21:06 | 显示全部楼层
牢记历史,勿忘国耻。

好文章就是要顶。

问好梦痕。

签到天数: 134 天

[LV.7]常住居民III

鲜花(171) 鸡蛋(0)
发表于 2010-12-14 11:13 | 显示全部楼层
73年了,记住历史,记住国耻,强大我中华!

该用户从未签到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10-12-15 18:29 | 显示全部楼层
记住一个民族的伤与痛,才会发愤图强,让历史不再重演

该用户从未签到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10-12-17 18:44 | 显示全部楼层
有意义的主题,梦痕辛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中画网 ( 蜀ICP备11021737号-2 )|网站地图

GMT+8, 2024-6-6 03:08 , Processed in 0.041957 second(s), 19 queries , MemCached On.

上网要文明 发言要理性

Powered by Discuz! © 2008-2023 YinHuaBBS.C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