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楼主: 田野的风

闲聊,与绿地水池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鲜花(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9-12-17 19:04 | 显示全部楼层
绿地水池 发表于 2019-12-17 13:13
真是不好意思,我邀请你却忘了给你地址。绿地水池的《关于古风新体诗的阐述》在中画网【古典诗词】版块子 ...

看过呢,说句实在话,没建设性。诗歌不是创新体的问题,新体也不是搞科研那样课题攻关出来的。制作出来的新体生命力也不会长久。历史上的这个体那个体都早已黄花。诗歌由两字、四字,发展到五言七言,再发展到宋词的长短句,在形体上几乎无法再创新。这也是文学发展的必然,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最后发展到小说如今更是昌盛,为电视电影电视剧,提供了丰富的题材。诗歌的衰落是必然的,篇幅短,哪有小说能表达的东西多。所以搞什么诗歌新体的研发,没有必要,也根本不会有什么生命力的。这是历史的进程,没人能改变的。

点评

你的有些观点实在不敢苟同。文学形式的发展,不能等同于诗歌的发展。中国传统诗词总会有人去看,也总会有人去写。当前诗歌衰落的罪魁祸首,恐怕要归究于平仄之说。幸亏平仄之说没有形成于先秦两汉,也没有兴盛于魏晋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9-12-17 20:31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鲜花(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9-12-17 19:26 | 显示全部楼层
黔中一叟 发表于 2019-12-16 20:18
那就好,其实你的这些文字对很多爱好古典诗词的朋友也是很好的启迪,谢谢你!

谈不上启迪的,连篇累牍写的这些,对于爱好古典诗词的朋友来说,其实是他们自觉或不自觉已经掌握的常识。

点评

田野晚上好,在现在这个竞争激烈且急功近利的大环境下,流行的都是文化快餐,很少有人去关注和深研这些问题,即使是诗词中人对这些基本常识了然于心,也没有耐心连篇累牍地写出来互相探讨。所以,就这点来说,我还是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9-12-17 21:51

签到天数: 1317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鲜花(13) 鸡蛋(0)
发表于 2019-12-17 20:31 | 显示全部楼层
田野的风 发表于 2019-12-17 19:04
看过呢,说句实在话,没建设性。诗歌不是创新体的问题,新体也不是搞科研那样课题攻关出来的。制作出来的 ...

你的有些观点实在不敢苟同。文学形式的发展,不能等同于诗歌的发展。中国传统诗词总会有人去看,也总会有人去写。当前诗歌衰落的罪魁祸首,恐怕要归究于平仄之说。幸亏平仄之说没有形成于先秦两汉,也没有兴盛于魏晋南北朝,这才有了唐诗的兴盛期。唐朝诗人一定不懂得什麽是平仄之说。所以摆脱平仄之说的索缚,一定是中国传统诗词发展的必然趋势。文学形式的多样性,这是客观存在。现在有多少人在看长篇小说?又有多少人在看长篇电视剧?所以,作为篇幅短小精悍的文学形式:诗歌,将永远有她的市场。也正如桑士达在《呼唤。。。。。。。》中所说,时代所需要的是“思想深刻,艺术精湛,群众喜闻乐见”的新体诗。历史的发展进程,谁也不能改变。但是我们可以做好自己。

点评

哎呀,你这些问题,唉,怎么说呢,感觉对四声平仄及传统诗词的发展历史了解太少了。 这样,复制粘贴一段知乎上有关这些问题的答案: —————————————— 分割线 (以下来源知乎)—————— 4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9-12-18 10:40

签到天数: 1244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鲜花(41) 鸡蛋(0)
发表于 2019-12-17 21:51 | 显示全部楼层
田野的风 发表于 2019-12-17 19:26
谈不上启迪的,连篇累牍写的这些,对于爱好古典诗词的朋友来说,其实是他们自觉或不自觉已经掌握的常识。

田野晚上好,在现在这个竞争激烈且急功近利的大环境下,流行的都是文化快餐,很少有人去关注和深研这些问题,即使是诗词中人对这些基本常识了然于心,也没有耐心连篇累牍地写出来互相探讨。所以,就这点来说,我还是相当佩服你的这种精神的。

点评

哈哈,绿地兄给我热心地配图,我总得认真读读写写读后感吧。 说假话,觉得对不起这份热心,说真话,又怕太打击他的情绪。 只能这样,多写一些字尽量委婉地说说真实的感受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9-12-17 22:19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鲜花(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9-12-17 22:19 | 显示全部楼层
黔中一叟 发表于 2019-12-17 21:51
田野晚上好,在现在这个竞争激烈且急功近利的大环境下,流行的都是文化快餐,很少有人去关注和深研这些问 ...

哈哈,绿地兄给我热心地配图,我总得认真读读写写读后感吧。
说假话,觉得对不起这份热心,说真话,又怕太打击他的情绪。
只能这样,多写一些字尽量委婉地说说真实的感受了。

点评

你考虑的周到,这份心意也难得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9-12-17 23:26

签到天数: 1244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鲜花(41) 鸡蛋(0)
发表于 2019-12-17 23:26 | 显示全部楼层
田野的风 发表于 2019-12-17 22:19
哈哈,绿地兄给我热心地配图,我总得认真读读写写读后感吧。
说假话,觉得对不起这份热心,说真话,又怕 ...

你考虑的周到,这份心意也难得了。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鲜花(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9-12-18 10:40 | 显示全部楼层
绿地水池 发表于 2019-12-17 20:31
你的有些观点实在不敢苟同。文学形式的发展,不能等同于诗歌的发展。中国传统诗词总会有人去看,也总会有 ...

哎呀,你这些问题,唉,怎么说呢,感觉对四声平仄及传统诗词的发展历史了解太少了。

这样,复制粘贴一段知乎上有关这些问题的答案:


——————————————  分割线 (以下来源知乎)——————
4.什么是平仄?

其实知道了什么是“四声”,“平仄”的概念就好懂了。
【平仄】是诗词格律中的一个术语:古人把古代“四声”分为“平仄”两大类。
【平】就是平声,【仄】就是上去入三声。【仄】,按字义解释,就是不平的意思,这也是辨别平仄关系的基本原则,即“不平就是仄”。


5.那古人为什么要分“平仄”两大类呢?

从其本身属性来看,是因为“平声”是没有升降的、相对较长的,而其他“三声”是有升降的、相对较短的(注:入声虽然短促,但是仍然可能有微升或者微降)。这样,它们就形成了两大类,这两大类声调在诗词中交错着,使声调多样化,不至于单调乏味。古人所谓“抑扬顿挫”的艺术效果,也与“平仄和谐”有很大关系。

说到这里,也许会有朋友疑问:为什么古人要费劲心思来研究平仄和格律,直接用“古体”创作岂不是更自由吗?
对于这个问题,还得追溯到“格律”发展的历史中才能得出答案,请大家看以下的第二部分。

★二:历史篇

在本篇目开始之初,让我们来大致梳理一下思路。
其实,中国古代诗歌自古以来就一向讲究声律之美,但它有一个由自然声律到人为总结、规定并施之于诗歌创作的发展演变过程。
在这漫长的演变过程中,有几个关键点需要我们大家注意,抓住这几个关键点基本就能把握“格律诗”的发展脉络,以下我将逐一进行介绍。

1.【齐梁声律论】与【永明体】。

在前文中我们提到,中国古代诗歌有两大类,即不合格律的古体诗和合格律的近体诗,其实这样分略微有些笼统了。
从严格意义上说,在古体诗到近体诗的发展中,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段循序渐进的过程。
而在齐梁时期,有一种诗体,起到了从古体诗向近体诗发展间的过渡作用,这就是所谓【新体诗】。
【新体诗】是一种过渡性诗体,形成于南朝齐“永明”年间,故又称【永明体】,代表作家是沈约、谢朓等“竟陵八友”。
之所以把【永明体】单独挑出来说,是因为在齐梁这个时期,真正意义上的【声律论】提出了,并且开始被自觉地运用到诗歌创作中,而【永明体】则是这一时期的代表诗体。
当时的音韵学家周顒(yong)发现并创立了以“平上去入”制韵的四声说,沈约则等人根据四声和双声叠韵来研究诗的声、韵配合,提出了“八病”必须避免之说,这也是中国中国古典诗歌音韵发展史上的的一件大事,使之在完善艺术形式美的进程中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我这样说也许会有朋友质疑,古体诗也讲究押韵,为什么偏偏给“永明体”这样高的评价呢?
的确,在“齐梁声律论”产生之前,诗赋创作并非不讲声韵,但是那时讲的是自然的声韵,又多与音乐有关,有些诗词甚至只是作为乐律的附庸而存在的——这种自然的声韵其实与我所说的人为的系统总结运用有着本质的区别。
这样说可能太抽象,我在此举个类似的例子:在牛顿万有引力定律发现之前,古人可能早就在生活中的诸多方面自发地运用了这种客观规律,但是这与牛顿自觉地系统地总结这种规律使之变成定理其实有着本质的区别。【齐梁声律论】的发现与运用也是这个道理。
在齐【永明体】之后,一直到梁陈的一百年间,包括吴均、何逊、阴铿、徐陵、庾信等人在内的九十余位诗人曾对“新诗体”进行过有益的尝试,这些都为唐代【格律诗】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在此期间的宫体诗、徐庾体等,我限于篇幅就不一一作介绍了,大家只需知道【永明体】之后很多作家都对声律的发展做出过贡献就可以了。

2.【律诗】的定型。

之前说了那么多,其实都是为了作铺垫,接下来我将着重说一个在诗歌发展史上的伟大的朝代——唐朝。
由于本篇的重点在诗歌格律发展史,所以唐诗的其他部分我在此就不多说了,我接下来要着重说的还是诗歌形式的发展。
其实就诗的形式上说,在【永明体】的基础上,唐人大体上做了这样两个工作,一是把“四声”二元化,另一个则是解决了黏式律的问题,从律句到律联到构成律篇,摆脱永明诗人种种【病犯说】的束缚,创造了一种既有程式约束又留有广阔创作空间新的诗体——律诗。
而在唐朝,律诗的发展也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初唐时期的上官仪、“初唐四杰”、“文章四友”都曾在诗律和诗艺的研练方面有过或多或少的进展,为唐代【律诗】的定型做出了贡献。
就这样,在【永明体】诞生的一百多年后,有两个人对前人的声律研究进行了系统总结和改进,最终完成了【五律】的定型,他们就是律诗发展史上著名的沈佺期和宋之问,合称“沈宋”。
在元稹《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序》中曾说:“唐兴,官学大振,历世之文,能者互出。而又沈、宋之流,研练精切,稳顺声势,谓之为律诗。”这也是最早有关【律诗】定名的记载,故沈、宋之称,也就成为律诗定型的标志了。
以遵守黏对规则为声律格式的五言律的定型,在唐代【近体诗】的演变过程中具有关键性的意义。在【五言律诗】定型后不久,杜、李、沈、宋又成功地把这种律诗的黏对法则应用于七言体诗歌,最终于中宗景龙年间完成了【七言律诗】体式的定型,其具体内容我们将在第三篇展开说。
至此,唐代【近体诗】的各种声律体式的发展已经逐渐趋于成熟,这些都为唐诗未来的繁荣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3.杜甫的【律诗】。

其实以上两点就已经基本把【格律】最重要的历史给说到了,但是到这里我不得不专门提一下杜甫的律诗,他可以说是“律诗发展史”上的一位“集大成者”,极受后人推崇。就杜甫本人的诗歌创作而言,他写时事的诗,多是古体,因为古体便于叙事。他在古体的成就,无疑是巨大的。但是他的律诗,在诗歌艺术上的成就更加辉煌。杜甫自己曾在《遣闷呈路十九曹长》说过:“晚节渐于诗律细。”这也是他对律诗的主要追求。

“诗律细”不仅在于声律的精心安排,更在于从严谨中求变化,变化莫测而不离规矩,而杜甫也几乎完美地做到了这点。杜甫的律诗,可以代表唐代乃至中国律诗发展史上的最高成就,其中最牛逼的莫过于“合律而又看不出声律的束缚,对仗工整又看不出对仗的痕迹”,这才是最高境界啊。

说了这么多,也算大致理清了【格律诗】的发展脉络,当然后世还有一些其他的关于声韵方面的成就,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因为以上脉络也基本把最关键的几个点囊括了。

最后再回到上篇末的那个问题:为什么古人要费劲心思来研究平仄和格律,直接用“古体”创作岂不是更自由吗?
其实以上关于格律的发展历史也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
嗯,答案很简单——平仄和格律是蕴藏在汉语本身的特点,它的出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文学本身从无到有、从粗疏到精严发展规律的另一种体现。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鲜花(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9-12-18 10:46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说这些都是多余,至始至终我对你都没提出要遵守严格的格律要求,

只是说一点

七个字的一句诗里面注意一下平仄相间,别七个字竟然用上六个字甚至全部是平声。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鲜花(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9-12-18 11:06 | 显示全部楼层
复制了这么多东西,别人不看,也没必要看。
可是对于你这么热爱古风的人,要创新古风的人
仔细看看,了解了解,就有必要了,不了解,如何创新呢。
语言都是有声音的,诗歌是字词和音的艺术。
这在《尚书•尧典》里就有记载:“诗言志,歌永言,声依韵,律和声。”

点评

非常感谢田野的风仁兄的一片心意。因下午要外出办事。事后我会认真研读。问好仁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9-12-18 11:42

签到天数: 1317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鲜花(13) 鸡蛋(0)
发表于 2019-12-18 11:42 | 显示全部楼层
田野的风 发表于 2019-12-18 11:06
复制了这么多东西,别人不看,也没必要看。
可是对于你这么热爱古风的人,要创新古风的人
仔细看看,了解 ...

非常感谢田野的风仁兄的一片心意。因下午要外出办事。事后我会认真研读。问好仁兄。

点评

刚吃饭的时候在想啊,给你推荐黛玉教的学诗的方法,你说是曹雪芹编的,不认可。 这复制知乎的,你估计也不会听。那你听谁的话呢,就想到 对,毛主席的话你得听吧。 于是没事就翻翻主席的诗词。 偶尔看到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9-12-18 12:59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中画网 ( 蜀ICP备11021737号-2 )|网站地图

GMT+8, 2024-3-29 16:29 , Processed in 0.046507 second(s), 23 queries , MemCached On.

上网要文明 发言要理性

Powered by Discuz! © 2008-2023 YinHuaBBS.C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