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澜天

[文章诵读] 【张鸣重说晚清民国】第二章:帝国末世的潜规则与荒诞剧(盖楼连载20集·更新中)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60 天

[LV.6]常住居民II

鲜花(543) 鸡蛋(0)
发表于 2025-5-20 22:52 | 显示全部楼层
澜天晚上好!

听了这一章很感慨
乱世人如草芥
看电视报道战火中的人
我会想起南京大屠杀
很庆幸我们能生活在现在的环境中。
你年龄小,我经过运动,
见过那些以打人为乐是人
无法形容。
后来清理三种人
有的得到了点教训。
感谢您的分享
得以了解了这段历史是源头所在
祝您安好!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鲜花(1047)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25-5-21 09:45 | 显示全部楼层
三月梅 发表于 2025-5-20 22:52
澜天晚上好!

听了这一章很感慨

我比你小不了几岁
文革的时候
我上小学三年级
因是小镇
也就有走资派游街
有文攻武卫指挥部
听说抓人打人
因为年龄小
也不知道啥
就是一会停学
一会上学的折腾
看了抖音的视频
无论以色列轰炸加沙
或者胡赛武装轰炸以色列
平民的伤害是很大的
希望停止战争永久和平

该用户从未签到

鲜花(99) 鸡蛋(0)
发表于 2025-5-21 10:26 | 显示全部楼层
澜天你这样玩更本听不过来
慢慢来

该用户从未签到

鲜花(99) 鸡蛋(0)
发表于 2025-5-21 10:30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是边工作边听着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鲜花(1047)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25-5-21 19:42 | 显示全部楼层
么念 发表于 2025-5-21 10:26
澜天你这样玩更本听不过来
慢慢来

我尽量多发一点
留你慢慢找了听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鲜花(1047)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25-5-21 19:42 | 显示全部楼层
么念 发表于 2025-5-21 10:30
现在是边工作边听着

不会影响工作吧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鲜花(1047)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25-5-22 21:07 | 显示全部楼层


张鸣重说晚清民国

                     帝国末世的潜规则与荒诞剧8

                      送礼专家

送礼也是一门学问,学问还挺大。只是1894年,正是中国和日本开战的年份。中国官员的智慧,却有这么多花在了如何送礼、如何避讳上了。无怪技不如人,一败涂地。

送礼也是一门学问,学问还挺大,体现在里面的讲究比较多。所以西周的时候,干脆把送礼程式化了,什么人,什么事,送什么礼,制度上有规定,按着走就可以。到时候如果忘记了,查一查典章,就OK了。但是,礼崩乐坏之后,这点事儿就又麻烦了。尤其是在有求于人,或者下级给上级送礼的时候,里面的名堂太多太多。如果这个礼是送给最高层,事儿就更犯啰唆。

晚清的当家人,是个女流。喜热闹,爱收礼,是西太后的个性。臣子知道这个,投其所好,礼物送得勤。1894年,赶上老佛爷60大寿,大热闹,大收礼,下面的人好一阵儿忙活。送礼归送礼,但送得对不对头,得请教专家。那时候的专家,就是大太监。

有个地方大员从海外订制了一架纯金打造的自鸣钟,报时之时,一个小金人就会举着一副刻着"万寿无疆"的牌子,从下面升上来。大太监一看,说是不好,你这玩意儿,万一卡了壳,只升到"万寿无"这儿,就不动弹了,太后见了,你的命还要不要?大员慌了,急忙求对策。太监说,这事就交给我了,保你没事。当然,后面的事谁都明白,一大笔银子的孝敬是少不了的。大太监得了钱,找人把那块牌子卸下来,改刻成"寿寿寿寿"四个字,再装回去,万事大吉,卡到哪儿,都没有事儿。

专家也不限于太监。仙游县是福建最富庶的地方,谁做了仙游知县,都肥得流油。西太后60大寿,正赶上要征收钱粮之际,闽浙总督派仙游县知县,前去北京送礼。这一去,连来带去几个月,本季的钱粮征收,就得让别人代替。这样的事儿,只要别人替办,那里面的油水,你一分也得不到。那年月,知县的额外收入,全指着钱粮征收,里面的耗羡加摊派,名堂多得不得了。征收一年分春秋两季,一季赶不上,等于荒废半年。晚清候补官儿多,地方好的地方官,做不到两年就得换。能坐上仙游县正堂的位置,当初打点上司,花的银子不少,折损了一季,非同小可。所以,听到这个消息,仙游县知县像热锅上的蚂蚁,愁得不行。这时,师爷里有个人,站出来说,我家有几位先人去世,至今未葬,急等钱用。如果太爷能借我五百两银子,我有办法,让总督大人免了太爷的差事。知县忙问,你有何策?师爷道,这你就别管了,我修书一封给总督,如果成了,你再给钱如何?知县没有不答应的道理,毕竟一季的收益,大大超过五百两银子。果然,师爷的信一去,这边知县大老爷的差事免了,改派了永福县知县。原来,师爷的信中写道,太后万寿的好日子,咱们这边送礼者为仙游县令,而仙游这个名字不佳。总督忽然一下明白了。仙游,在民间可以解释为驾鹤西游,意思是死了。派这个知县去送礼,万一太后见了犯忌讳,非同小可。改派永福县,怎么都是大吉大利。

太后那边的臭讲究,有没有这么多,其实下面的人也不知道,但是,送礼的时候还就是得考虑周全,这就用得着专家了。只是1894年,正是中国和日本开战的年份。中国官员的智慧,却有这么多花在了如何送礼、如何避讳上了。无怪技不如人,一败涂地。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中文注册

x

鲜花鸡蛋

我也在  在2025-5-23 19:19  送朵鲜花  并说:我非常同意你的观点,送朵鲜花鼓励一下

该用户从未签到

鲜花(1140) 鸡蛋(1)
发表于 2025-5-23 19:20 | 显示全部楼层
出游一圈回来更新到第八集了,慢慢来听。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鲜花(1047)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25-5-23 20:3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也在 发表于 2025-5-23 19:20
出游一圈回来更新到第八集了,慢慢来听。

还有个中篇小说
《男左女右》
录了三天
发了三天
19节
你空了听听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鲜花(1047)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25-5-28 21:26 | 显示全部楼层


张鸣重说晚清民国

                      帝国末世的潜规则与荒诞剧9

                      公礼种种

公礼这样的东西,在我们这个国度,可是生命力顽强。公礼盛行的所在,无论是官场还是学校,都至少说明了一个问题,那里的风气是恶化的。官场和学校,都在向黑**靠拢,最大限度地接近于零距离。

晚清最后十几年,岑春煊是个要角儿。这个公子哥儿出身的封疆大吏,是个狠角色,与人难以相处,参起下属来,毫不容情。但是,据说官声还好,至少不怎么贪钱。他在担任广东布政使的时候,一上任就有人给他送钱。一打听,这些钱是"公礼",省里的大员人人有份儿的。各行业的商人,例行公事,见一个送一个。不是特别的贿赂,也不是求他办事。岑春煊硬是没要这个钱,这么一来,商人们都很害怕,觉得这家伙是不是要整人了。结果也没有什么特别,于是大家都特别地感激,涕零再涕零。据说,岑春煊调走的时候,一群人拦着轿子,不让走。

岑春煊是不是有这样的清廉,还可以考证。但是,公礼这样的东西,在我们这个国度,可是生命力顽强。哪个朝代到了岁末,一年三节四生,端午、中秋、春节,上司和太太的生日、老太爷和老太太的生日,下属不给上司送礼呢?大人老爷治下的商人,只要店铺有点规模的,当然也得送。谁送了,上司未必清楚,但谁不送,人家肯定门儿清。不送是不是有麻烦?不知道。但几乎没有人敢不送。送习惯了,这玩意儿就不仅是公礼,而且是公例。万一有个不送的,或者不要礼的,大家都觉得不对劲儿——是不是要出什么事儿吧?

所以,只要当官当得足够大,管的人和事儿足够的多,即使不贪污,不索贿受贿,不给人家办那些违法的事儿,一样可以肥肥的。所谓"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就是这个道理。

这样的规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在今天依旧活着。不仅活着,而且泛滥成灾。官员不用说了,一个县,还不是经济特别发达的地方,负责人每年单三节的例行礼金能有多少,不下千万,等于一个中等规模的民企一年的纯收益。县里那些实权部门,也一样有公礼,每年每个企业都会给。现在反腐反到这个份儿上,一个企业家告诉我,每年送出去的卡,基本上还是那么多。唯一的好处,是明目张胆的勒索少了。

不仅孝敬领导有公礼,给教师和幼儿园的阿姨,也有公礼,而且愈演愈烈。哪儿有敢不给的呢?尽管上级部门三令五申,但给的只管给,收的只管收。如果碰上一个不收的,孩子家长心惊肉跳,同事们咬牙切齿。

什么叫公礼?说白了,其实有点类似于黑**的保护费。黑**是非法存在的,但在政府无法将之剪除的情况下,一个市场上,人们如果不交这个钱,那么你的摊子就有可能被砸,人身甚至都会受到威胁。交了保护费,他们是否来保护你,不好说,但至少他们暂时是不会再来祸害你了。这个费用,其实不是保护费,而是免于他们伤害的贿赂。或者说,是一种经常性的、低烈度的抢劫。

人们对于官府的认知,虽说都盼望清官,但都知道清官难得,多的都是不清的官。为了防止官员的额外伤害,事先送出一笔银子去,这样的银子就是保护费。跟黑**的保护费一样,先把钱交了,就免得动手抢你。今天的人们送老师、阿姨公礼,也是这个意思。我们也不知道你会不会伤害我们的孩子,但是只要存在这个伤害的可能,我们就不敢冒这个险不送。

当然,如果在一个时间段里,官员的声誉一直不错,绝少有人因为没拿钱而动权伤害人的,这样的公礼自然就不会存在。但是,只要吏治差了,贪腐盛行,借公权力整人,或者伤天害命的事儿多了,这样的公礼就自然会冒出来。当然,如果大家都没钱,处于半奴隶状态,也不会有公礼。公礼盛行的所在,无论是官场还是学校,都至少说明了一个问题,那里的风气是恶化的。官场和学校,都在向黑**靠拢,最大限度地接近于零距离。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中文注册

x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中画网 ( 蜀ICP备11021737号-2 )|网站地图

GMT+8, 2025-7-31 16:42 , Processed in 0.060779 second(s), 17 queries , MemCached On.

上网要文明 发言要理性

Powered by Discuz! © 2008-2021 YinHuaBBS.C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