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色书生

一字一句读《史记》,谁解司马其中意?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2 天

[LV.1]初来乍到

鲜花(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2-8-4 11:23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笑 发表于 2012-8-4 11:21
麻块妈妈的,污蔑人,也要选点含金量高的理头,不兴这么作贱人吧俺仿佛看到书生幽默诙谐的笑容,呵呵~~ ...

呵呵,这篇文章,写得我头痛了,昨天写到近两点,结果,一回复,完了,论坛一点半后,拒绝回复!

今天上午又重新写过,还在改呢,呵呵!

也问好三笑,周未快乐

签到天数: 2 天

[LV.1]初来乍到

鲜花(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2-8-7 19:45 | 显示全部楼层
[文白对译]

周本纪




    居二年,闻纣昏乱暴虐滋甚,杀王子比干,囚箕子。太师疵、少师强抱其乐器而奔周。于是武王遍告诸侯曰:“殷有重罪,不可以不毕伐。”乃遵文王,遂率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以东伐纣。十一年十二月戊午,师毕渡盟津,诸侯咸会。曰:“孳孳无怠!”武王乃作《太誓》,告于众庶:“今殷王纣乃用其妇人之言,自绝于天,毁坏其三正,离逷其王父母弟,乃断弃其先祖之乐,乃为淫声,用变乱正声,怡说妇人。故今予发维共行天罚。勉哉夫子,不可再,不可三!”

    二月甲子昧爽,武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乃誓。武王左杖黄钺,右秉白旄,以麾。曰:“远矣西土之人!”武王曰:“嗟!我有国冢君,司徒、司马、司空,亚旅、师氏,千夫长、百夫长,及庸、蜀、羌、髳、徽、?、彭、濮人,称尔戈,比尔干,立尔矛,予其誓。”王曰:“古人有言‘牝鸡无晨,牝鸡之晨,惟家之索。’今殷王纣维妇人言是用,自弃其先祖肆祀不答,昬弃其家国,遗其王父母弟不用,乃维四方之多罪逋逃是崇是长,是信是使,俾暴虐于百姓,以奸轨于商国。今予发维共行天之罚。今日之事,不过六步七步,乃止齐焉,夫子勉哉!不过于四伐五伐六伐七伐,乃止齐焉,勉哉夫子!尚桓桓,如虎如罴,如豺如离,于商郊,不御克奔,以役西土,勉哉夫子!尔所不勉,其于尔身有戮。”誓已,诸侯兵会者四千乘,陈师牧野。

    帝纣闻武王来,亦发兵七十万人距武王。武王使师尚父与百夫致师,以大卒驰帝纣师。纣师虽众,皆无战之心,心欲武王亟入。纣师皆倒兵以战,以开武王。武王驰之,纣兵皆崩畔纣。纣走,反入登于鹿台之上,蒙衣其殊玉,自燔于火而死。武王持大白旗以麾诸侯,诸侯毕拜武王,武王乃揖诸侯,诸侯毕从。武王至商国,商国百姓咸待于郊。于是武王使群臣告语商百姓曰:“上天降休!”商人皆再拜稽首,武王亦答拜。遂入,至纣死所。武王自射之,三发而后下车,以轻剑击之,以黄钺斩纣头,县大白之旗。已而至纣之嬖妾二女。二女皆经自杀。武王又射三发,击以剑,斩以玄钺,县其头小白之旗。武王已乃出复军。

    其明日,除道,修社及商纣宫,及期,百夫荷罕旗以先驱。武王弟叔振铎奉陈常车,周公旦把大钺,毕公把小钺,以夹武王。散宜生、太颠、闳夭皆执剑以卫武王。既入,立于社南大卒之左,[左]右毕从。毛叔郑奉明水,卫康叔封布兹,召公奭赞采,师尚父牵牲。尹佚策祝曰:“殷之末孙季纣,殄废先王明德,侮蔑神祇不祀,昏暴商邑百姓,其章显闻于天皇上帝。”于是武王再拜稽首,曰:“膺更大命,革殷,受天明命。”武王又再拜稽首,乃出。

  

签到天数: 2 天

[LV.1]初来乍到

鲜花(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2-8-7 19:47 | 显示全部楼层
[文言对译]

周本纪


   过了两年,武王听说纣昏庸暴虐更加严重,杀了王子比干,囚禁了箕子。太师疵、少师强抱着乐器逃奔到周国来了。于是武王向全体诸侯宣告说:“殷王罪恶深重,不可以不讨伐了!”于是遵循文王的遗旨,率领战车三百辆,勇士三千人,披甲战士四万五千人,东进伐纣。第十一年十二月戊午日,军队全部渡过盟津,诸侯都来会合。武王说:“要奋发努力,不能懈怠!”武王作了《太誓》,向全体官兵宣告:“如今殷王纣竟听任妇人之言,以致自绝于天,毁坏天、地、人的正道,疏远他的亲族弟兄,又抛弃了他祖先传下的乐曲,竟谱制淫荡之声,扰乱雅正的音乐,去讨女人的欢心。所以,现在我姬发要恭敬地执行上天的惩罚。各位努力吧,不能再有第二次,不能再有第三次!”

    二月甲子日的黎明,武王一早就来到商郊牧野,举行誓师。武王左手拿着黄色大斧,右手拿着有旄牛尾做装饰的白色旗帜,用来指挥。说:“辛苦了,西方来的将士们!”武王说:“喂!我的友邦的国君们,司徒、司马、司空、亚旅、师氏各位卿大夫们,千夫长、百夫长各位将领们,还有庸人、蜀人、羌人、鬃人、微人、?人、彭人、濮人,高举你们的戈,排齐你们的盾,竖起你们的矛,让我们来发誓!”武王说:“古人有句老话:‘母鸡不报晓。母鸡报晓,就会使家毁败。’如今殷王纣只听妇人之言,废弃祭祀祖先的事不加过问,放弃国家大政,抛开亲族兄弟不予任用,却纠合四方罪恶多端的逃犯,抬高他们,尊重他们,信任他们,使用他们,让他们欺压百姓,在商国为非作歹。现在我姬发恭敬地执行上天的惩罚。今天我们作战,每前进六步七步,就停下来齐整队伍,大家一定要努力呀!刺击过四五次、六七次,就停下来齐整队伍,努力吧,各位将士!希望大家威风勇武,像猛虎,像熊罴,像豺狼,像蛟龙。在商都郊外,不要阻止前来投降的殷纣士兵,要让他们帮助我们西方诸侯,一定要努力呀,各位将士!你们谁要是不努力,你们自身就将遭杀戮!”誓师完毕,前来会合的诸侯军队,共有战车四千辆,在牧野摆开了阵势。

    帝纣听说武王攻来了,也发兵七十万来抵抗武王。武王派师尚父率领百名勇士前去挑战,然后率领拥有战车三百五十辆、士卒两万六千二百五十人、勇士三千人的大部队急驱冲进殷纣的军队。纣的军队人数虽多,却都没有打仗的心思,心里盼着武王赶快攻进来。他们都掉转兵器攻击殷纣的军队,给武王做了先导。武王急驱战车冲进来,纣的士兵全部崩溃,背叛了殷纣。殷纣败逃,返回城中登上鹿台,穿上他的宝玉衣,投火自焚而死。武王手持太白旗指挥诸侯,诸侯都向他行拜礼,武王也作揖还礼,诸侯全都跟着武王。武王进入商都朝歌,商都的百姓都在郊外等待着武王。于是武王命令群臣向商都百姓宣告说:“上天赐福给你们!”商都人全都拜谢,叩头至地,武王也向他们回拜行礼。于是进入城中,找到纣自焚的地方。武王亲自发箭射纣的尸体,射了三箭然后走下战车,又用轻吕宝剑刺击纣尸,用黄色大斧斩下了纣的头,悬挂在大白旗上。然后又到纣的两个宠妃那里,两个宠妃都上吊自杀了。武王又向她们射了三箭,用剑刺击,用黑色的大斧斩下了她们的头,悬挂在小白旗上。武王做完这些才出城返回军营。

    第二天,清除道路,修治祭祀土地的社坛和商纣的宫室。开始动工时,一百名壮汉扛着有几条飘带的云罕旗在前面开道。武王的弟弟叔振铎护卫并摆开了插着太常旗的仪仗车,周公旦手持大斧,毕公手持小斧,待卫在武王两旁。散宜生、太颠、闳夭都手持宝剑护卫着武王。进了城,武王站在社坛南大部队的左边,群臣都跟在身后。毛叔郑捧着明月夜取的露水,卫康叔封辅好了公明草编的席子,召公奭献上了彩帛,师尚父牵来了供祭祀用的牲畜。伊佚朗读祝文祝祷说:“殷的末代子孙季纣,完全败坏了先王的明德,侮慢鬼神,不进行祭祀,欺凌商邑的百姓,他罪恶昭彰,被天皇上帝知道了。”于是武王拜了两拜,叩头至地,说:“承受上天之命,革除殷朝政权,接受上天圣明的旨命。”武王又拜了两拜,叩头至地,然后退出。

签到天数: 2 天

[LV.1]初来乍到

鲜花(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2-8-8 01:1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色书生 于 2012-8-14 17:31 编辑

回复,自已顶自已

签到天数: 2 天

[LV.1]初来乍到

鲜花(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2-8-8 14:3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色书生 于 2012-8-8 17:54 编辑

[原创随笔]

牧野之战背后的阳谋



    周文王死后,其子发继位,世称周武王!俗话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不过,从布局的宏观掌控来说,这个周武王,比之其父,差得不能同日而语!后世谥他为武,真他姐姐的名不符实。

    看看这小子继位之后的第一次表现吧,就知道我并非虚言了!史记中的“ 九年,武王上祭于毕”以及“武王自称太子发,言奉文王以伐”这两句,是值得玩味的!这小子,出来混江湖九年了,还要自称是太子,还要打老子的招牌,混得也太磋砣了吧!当时的情况,周文王已得天下之三分之二,已然对商国形成了包围,再加上有吴太伯一系的同门支持,周小子要想得天下,胜算还是相当之大的!不知是这小子底气不足,还是对于大商邑的遗传恐惧,这小子,就不直接玩刀对刀的硬拚,玩什么呢?令人觉得有些小儿科!“武王渡河,中流,白鱼跃入王舟中,武王俯取以祭”,好像一条安排的鱼,跃入船中,就是天授神权了,还要尊重地祭祀一番,亏这小子,想得出来!甚至还说有一团火,化成了鸟,给武王唱赞歌呢!要知道,商人的图腾崇拜是鸟,连祖宗神都不保佑商人了,商帝国能不完蛋吗?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孟津观兵的全过程!有人说,这次观兵实际上是一次为灭商做准备的军事演习和检阅。 有这个可能,但并不完全!其一,周人没必要这么早完全暴露自已的军力。其二,如果是军事演习,没必要搞“鱼祭”啊,“火乌”这些与军事演习无关的事嘛!其实,事情的真相是:周武王将国都由丰迁至镐后,大发英雄贴,宴请各路诸侯到镐欢庆,同时呢,在孟津这个地方,举行了一次小小的娱乐活动,鱼祭啊,火乌啊,不过是安排好的节目清单,其目的只有一个:诸侯同心,共举周武王同志为诸侯盟主!很明显,“统战”的气味很浓嘛,要的就是各方同心同德的效果,这才是和谐。

    两年后,两人神秘人物,给周武王及他的智囊团代来了惊人的好机会!对,就是史记中说的太师疵、少师强,这两个商朝的乐师,将商朝最高的机密,作为入伙的加盟费,无耻地告诉了周国的最高层。当此之时,商帝国内部的反抗势力,已经趋于白热化,比干,箕子等皇族,已然公开反对商王帝辛,再加上微子不断的火上浇油,使得国内危机一触即发!而外部,东夷又在闹“民族独立”,更是已危及商帝国的边防安全!商王帝辛一狠心:国库空虚,东西两线同时作战,那是神话!尽起全国精锐,直扑东线,短期内平定东夷动乱。我赌周国这群小儿,不敢在这个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同门相残,同室操戈,他们没这个胆!

    商王帝辛错了!这群心理不健全的周国小儿,在“老子天下第一”的皇权面前,虽然不自信,但欲望让人胆大包天,偏向虎山行!周武王行动了,代上了他全部的家当—战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倾巢出动!依然打着周文王的老招牌,发动八百诸侯,闪电般地商朝的国都朝歌,奇袭而来!有人说,八百诸侯,肯定兵力不少,其实,错了,这些“助拳”的江湖门派,其实是来观战的!有一二万人,就不错了,更何况,其实也不可能有八百诸侯,不过是周武王虚张声势而已!这些诸侯,坐山观虎斗,两边都有好果子吃,聪明着呢!

    很快,周武王的大军,一路在没有什么抵抗的情况下,快速推进到朝歌附近的牧野,一场关乎周人与商人的生死大战,即历史上有名的牧野之战,在此拉开了架式!看看当时双方的军力,商王帝辛有兵70万(一说17万),多是囚犯、奴隶、战俘武装起来的乌合之众,基本没有战斗力,只有帝京的卫戍部队,即恶来所帅的一部,有很强大的战斗力!无重型武器战车,无新型轻武器剑,反观周武王一方,有精锐部队七万(包括各诸侯国的军力),有战车,有轻剑!人数商军占绝对的优势,武器装备与战斗力,周军占绝对优势。

    二月甲子日的清晨,战争发动了!周军在发动闪电战之前,又一次进行了全军的总动员即《牧誓》:要求各诸侯国,各军将士,必须全力以赴,一战成功,否则,后退者杀赦!到了战场上一看,天,黑麻麻的一片,全是商军,周武王不禁全身发软!关键时候,榜样的作用,是无穷的!姜太公一声大呼:有种的爷们,跟我上!一百多个周武王所养的死士,诺然而出!第一次对商军的攻击波,开始了!只见这些手握青铜剑,身穿灵活盔甲的敢死队,左冲右突,如入无人之地!乖乖个东,夏军的前阵,人数虽然有几十万,居然被这群玩命的“疯子”,冲乱了阵脚,夏军的前阵大乱!机不可失,失不再来,第二波战车队,继续对夏军混乱的前阵,进行来回式的冲击与砍杀!战车过处,血肉纷飞,虎贲出击,杀声阵阵,甲士前攻,杀人如砍乱麻!夏军的前阵,就这样在周军的第一波,第二波强力攻势下,瓦解了!后退的夏军,像潮水般涌向中军和后军!七十万的夏军,就这样被七万周军,打败了。一场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辉煌战例,就这样有点看似简单地产生了!

    来分析一下夏军失败与周军胜利的原因!夏军的前阵,全是基本无战斗力的囚犯和战俘武装,而周军出动的是精锐之中的精锐——大兵,两者一出招,胜负立分!帝辛是想用这些乌合之众,消耗周军的有生力量!但事与愿违,后退的溃兵,是根本没法用人力可阻挡的!即使有恶来这样的名将监军与押阵,也不行!如果帝辛用恶来一部为前阵,与周主力直接进行对抗,再加上名将恶来个人的近乎神话般的战斗力和武力指数,抵挡住周人的几波进攻,当不会很困难!再用人海战术,对周军的各军进行不成比例的人员对换,那么,胜失之数,成败之机,定会另有一番天地。俗话说:舍不得娘子,套不了色狼!帝辛舍不得本钱,结果,恶来战死,全军崩溃,国破身死,令人长叹!

    历史不能假设,所以,牧野之战,最终周武王完胜,帝辛完败!这里还有一个小问题,需要说明一下:为什么夏军牧野之战失败后,没有收拾散勇,继续做抵抗呢?我们知道,东面有东夷之战,战事未了,向东撤退,根本没防御与抵抗的据点与兵力,全到东线战场上去了!西面,周军正在狂追猛砍!南面,是吴太伯的部队,那是武装的荆蛮部队,战斗力更是凶悍,没门!北面,是北狄的地盘,撤退到那一方,更是死路一条!帝辛深知,一旦牧野之战失败,将会无路可逃,唯有死路一条耳。

    帝辛走入鹿台,衣其金玉,自燃于火中!他的死,给了商帝国最后一抹悲壮的色彩!这,或许是商人不屈的表达吧,也是周武王这些趁机入主的“偷袭者”,所要直面的遗留问题!

签到天数: 2 天

[LV.1]初来乍到

鲜花(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2-8-9 15:4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色书生 于 2012-8-10 01:08 编辑

[文白对译]

周本纪


   
    封商纣子禄父殷之余民。武王为殷初定未集,乃使其弟管叔鲜、蔡叔度相禄父治殷。已而命召公释箕子之囚。命毕公释百姓之囚,表商容之闾。命南宫括散鹿台之财,发钜桥子粟,以振贫弱萌隶。命南宫括、史佚展九鼎保玉。命闳夭封比干之墓。命宗祝享祠于军。乃罢兵西归。行狩,记政事,作《武成》。封诸侯,班赐宗彝,作《分殷之器物》。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召公奭于燕。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蔡。余各以次受封。

    武王征九牧之君,登豳之阜,以望商邑。武王至于周,自夜不寐。周公旦即王所,曰:“曷为不寐?”王曰:“告女:维天不飨殷,自发未生于今六十年,麋鹿在牧,蜚鸿满野。天不享殷,乃今有成。维天建殷,其登名民三百六十夫,不显亦不宾灭,以至今。我未定天保,何暇寐?”王曰:“定天保,依天室,悉求夫恶,贬从殷王受。日夜劳来定我西土。我维显服,及德方明。自洛汭延于伊汭,居易毋固,其有夏之居。我南望三塗,北望岳鄙,顾詹有河,粤詹洛、伊,毋远天室。”营周居于洛邑而后去。纵马于华山之阳,放牛于桃林之虚;偃干戈,振兵释旅:示天下不复用也。

    武王已克殷,后二年,问箕子殷所以亡。箕子不忍言殷恶,以存亡国宜告。武王亦丑,故问以天道。

    武王病。天下未集,群公惧,穆卜,周公乃祓斋,自为质,欲代武王,王有瘳。后而崩,太子诵代立,是为成王。


    成王少,周初定天下,周公恐诸侯畔周,公乃摄行政当国。管叔、蔡叔群弟疑周公,与武庚作乱,畔周。周公奉成王命,伐诛武庚、管叔,放蔡叔,以微子开代殷后,国于宋。颇收殷余民,以封武王少弟封为卫康叔。晋唐叔得嘉谷,献之成王,成王以归周公于兵所。周公受禾东土,鲁天子之命。初,管、蔡畔周,周公讨之,三年而毕定,故初作《大诰》,次作《微子之命》,次《归禾》,次《嘉禾》,次《康诰》、《酒诰》、《梓材》,其事在《周公》之篇。周公行政七年,成王长,周公反政成王,北面就群臣之位。

    成王在丰,使召公复营洛邑,如武王之意。周公复卜申视,卒营筑,居九鼎焉。曰:“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作《召诰》、《洛诰》。成王既迁殷遗民,周公以王命告,作《多士》、《无佚》。召公为保,周公为师,东伐淮夷,残奄,迁其君薄姑。成王自奄归,在宗周,作《多方》。既绌殷命,袭淮夷,归在丰,作《周官》。兴正礼乐,度制于是改,而民和睦,颂声兴。成王既伐东夷,息慎来贺,王赐荣伯作《贿息慎之命》。

签到天数: 2 天

[LV.1]初来乍到

鲜花(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2-8-9 15:47 | 显示全部楼层
[白话译文]

周本纪



    武王把殷朝的遗民封给商纣的儿子禄父。武王因为殷地刚刚平定,还没有安定下来,就命令他的弟弟管叔鲜、蔡叔度辅佐禄父治理殷国。然后命令召公把箕子从牢狱里释放出来。又命令毕公释放了被囚禁的百姓,表彰商容的里巷,以褒扬他的德行。命令南宫括散发鹿台仓库的钱财,发放钜桥粮仓的粮食,赈济贫弱的民众。命令南宫括、史佚展示传国之宝九鼎和殷朝的宝玉。命令闳夭给比干的墓培土筑坟。命令主管祭祀的祝官在军中祭奠阵亡将士的亡灵。然后才撤兵回西方去。路上武王巡视各诸侯国,记录政事,写下了《武成》,宣告灭殷武功已成。又分封诸侯,颁赐宗庙祭器,写下《分殷之器物》,记载了武王的命令和各诸侯得到的赐物。武王怀念古代的圣王,就表彰并赐封神农氏的后代于焦国,赐封黄帝的后代于祝国,赐封尧帝的后代于蓟,赐封舜帝的后代于陈,赐封大禹的后代于杞。然后分封功臣谋士,其中师尚父是第一个受封的。把尚父封在营丘,国号为齐。把弟弟周公旦封在曲阜,国号为鲁。封召公奭于燕。封弟弟叔鲜于管,封弟弟叔度于蔡。其他人各自依次受封。

    武王召见九州的长官,登上豳城附近的土山,远远地向商朝的国都眺望。武王回到周都镐京,直到深夜不能安睡。周公旦来到武王的住处,问道:“你为什么不能入睡?”武王说:“告诉你吧:上天不享用殷朝的祭品,从我姬发没出生到现在已经六十年了,郊外怪兽成群,害虫遍野。上天不保佑殷朝,才使我们取得了今天的成功。上天建立殷朝,曾经任用有名之士三百六十人,虽然说不上政绩光著,但也不至于灭亡,才使殷朝维持至今。我还不能使上天赐给周朝的国运永葆不变,哪里顾得上睡觉呢?”武王又说:“我要确保周朝的国运不可改变,要*近天帝的居室,要找出所有的恶人,惩罚他们,像对待殷王一样。我要日夜勤勉努力,确保我西方的安定,我要办好各种事情,直到功德在四方放光。从洛水湾直到伊水湾,地势平坦没有险阻,是从前夏朝定居的地方。我南望三涂,北望岳北,观察黄河,仔细察看了洛水、伊水地区,这里离天帝的居室不远,是建都的好地方。”于是对在洛邑修建周都进行了测量规划,然后离去。把马放养在华山南面,把牛放养在桃林区域;让军队把武器放倒,进行整顿然后解散:向天下表示不再用兵。

    武王战胜殷朝之后二年,向箕子询问殷朝灭亡的原因。箕子不忍心说殷朝的不好,就向武王讲述了国家存亡道理。武王也觉得不太好意思,所以又故意询问了天地自然规律的事。

    武王生了病。这时,天下还没有统一,王室大臣非常担心,虔诚地进行占卜;周公斋戒沐浴,祷告上天,为武王消灾除邪,愿意用自己的身体去代替武王,武王病渐渐好了。后来武王逝世了,太子诵继承了王位,这就是成王。

    成王年纪小,周又刚刚平定天下,周公担心诸侯背叛周朝,就代理成王管理政务,主持国事。管叔、蔡叔等弟兄怀疑周公篡位,联合武庚发动叛乱,背叛周朝。周公奉成王的命令,平复叛乱,诛杀了武庚、管叔,流放了蔡叔。让微子开继承殷朝的后嗣,在宋地建国。又收集了殷朝的全部遗民,封给武王的小弟弟封,让他做了卫康叔。晋唐叔得到一种二苗同穗的禾谷,献给成王。成王又把它赠给远在军营中的周公。周公在东方接受了米谷,颂扬了天子赐禾谷的圣命。起初,管叔、蔡叔背叛了周朝,周公前去讨伐,经过三年时间才彻底平定,所以先写下了《大诰》,向天下陈述东征讨伐叛逆的大道理;接着又写下了《微子之命》,封命微子继续殷后;写下了《归禾》、《嘉禾》,记述和颂扬天子赠送嘉禾;写下《康诰》、《酒诰》、《梓材》,下令封康叔于殷,训诫他戒除嗜酒,教给他为政之道。那些事件的经过记载在《鲁周公世家》中。周公代行国政七年,成王长大成人,周公把政权交还给成王,自己又回到群臣的行列中去。

    成王住在丰邑,派召公再去洛邑测量,目的是为了遵循武王的遗旨。周公又进行占卜,反复察看地形,最后营建成功,把九鼎安放在那里。说:“这里是天下的中心,四方进贡的路程都一样。”在测量和营建洛邑的过程中,写下了《诏诰》、《洛诰》。成王把殷朝遗民迁徙到那里,周公向他们宣布了成王的命令,写下了训诫殷民的《多士》、《无佚》。召公担任太保,周公担任太师,往东征伐淮夷,灭了奄国,把奄国国君迁徙到薄姑。成王从奄国回来,在宗周写下了《多方》,告诫天下诸侯。成王消灭了殷朝的残余势力,袭击了淮夷,回到丰邑,写下了《周官》,说明周朝设官分职用人之法,重新规定了礼仪,谱制了音乐,法令、制度这时也都进行了修改,百姓和睦、太平,颂歌四处兴起。成王讨伐了东夷之后,息慎前来恭贺,成王命令荣伯写下了《贿息慎之命》。

签到天数: 2 天

[LV.1]初来乍到

鲜花(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2-8-10 00:0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色书生 于 2012-8-10 14:17 编辑

[原创首发]

谁识周公真面目




    周武王在完成了这次变天的“偷袭”之后,那种小邦周吞并大商邑的沉重的心理负担,让他不堪负重,史记中说“武王至于周,自夜不寐”,说穿了,就像忽然中了彩票特等奖一样,那种患得患失的心境,叫小邦周出来的周武王,如何承受得起?所以,没过二三年,周武王就在这种心理阴影下,去向周文王报到去了!

    另一个具有千古争议的人物—周公旦,不急不徐地上场了!来看看他的个人履历:周公旦,周文王的第四子,周武王的同母弟。因采邑在周,称为周公!曾先后辅助周武王灭商、周成王治国。其政绩,《尚书大传》概括为:“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乐,七年致政成王。”,这个评价,是比较精准和全面的。

    这里,一个古今争议的问题,就出现!即周公治世的这七年,有没有称王?史记称“公乃摄行政当国”,《左传·僖公二十六年》也称,周公曾“股肱周室,夹辅成王传”,也就是说周公并没有篡夺王位,只是辅助周成王而已!但另一说法,却认为周公当时确实称王,《荀子·儒效》和《淮南子·记论训》有周公称王名下之说。《尚书·唐诰》又载:“王若曰:孟侯,朕其弟,小子封。”,其中的这个朕,就是指的周公旦!种种迹象又表明,周公旦又曾经称过王。那么,周公旦到底称没称过王呢?我个人认为,周公旦称过王的。

    来看看一些历史的蛛丝马迹,也许,有利于这个问题的解决!我们知道,周朝的王位继续制,从古公时代开始,并没有严格按商朝后期所定嫡长制,古公传位给季历,季历就是古公的第三子!周文王又传位给次子周武王!种种迹象表明,这是一种类似于家族的禅让制,能者居之,贤者得之。周武王传位给周公旦,也不算什么违背祖训!

    再看看周武王克商过后的胜利仪式的安排吧!史记上说“周公旦把大钺,毕公把小钺”,在古代,钺是权力的象征,而其它的周家兄弟的权力,是不能与周公旦相提并论的!足见周武王对周公旦相当的倚重!史记上又说“周公旦至王所。。。。。。。”这一段,一可观兄弟情深,二显见周武王有安排后事,让周公旦继承其遗志,营造洛邑!凭此推之,周武王有心培养周公旦为接班人,是最为经济最为合理的论断!

    再说说周武王克商过后的社会现状!周武王采取的奇袭战术,占领了商人的核心地区,夺取了商人的统治权!商帝国周围的地区,以及飞廉东征的帝国精锐部队,在当时,并没有完全被击溃!就是新附的朝歌地区的商人,也并没有马上被同化与顺从,不时有局部的反抗小冲突!在这种内忧外患的危急时侯,周国的确需要一个强人,站出来,为其得国之后的周朝,狂打补丁!《逸周书·度邑解》记武王曾称赞周公有“大省知”,认为只有周公“可瘳于兹”,能稳定周初的政局,因而主张“乃今我兄弟相为后”。对,这个为周武王打补丁的人,非周公旦莫属,其它的人,都没有这个名望与实力!

    周公旦称王后,周朝的在野派与执政派内部,均有不同的反对声音!首先跳出来唱大戏的,是周公旦的哥哥管叔鲜,因为按照兄终弟继的传位制度,他是最大的受益者!其次,召公与姜太公也是有所怀疑的!《史记·燕召公世家》记当时“召公疑之”,《鲁周公世家》也记载周公对太公、召公解释过为何要称王的原因。可以想见,周公旦称王,当时是受到了来自皇族(管叔,召公等兄弟)和臣党(姜太公为代表)的强大反对与阻挠。周公旦毕竟是雄主,一方面对持怀疑态度的召公与姜太公等,采取拉拢与争取的怀柔政策,另一方面,对顽固派实行清理与镇压的铁血政策!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周公旦一点也不含糊!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三监之乱”真正发动的原因!要说清楚“三监之乱”,必须要先说清楚周文王的儿子!周文王厉害,是个多产的好手!一说有子十个,俗话说:一母生十子,十子各不同。其根源,可能就出于此吧!一说,周文王有子十六,似乎此说,更有道理,十子之说,也太巧了!话说在周武王时期,为了监视商都未曾完全臣服的商人,周武王在商都的东,南,北三面,分别封了卫,鄘,邶三个区,由周武王的三弟管叔,五弟蔡叔和七弟霍叔,对帝辛儿子武庚所在的商都进行战备状态的监管!史记中说“乃使其弟管叔鲜、蔡叔度相禄父治殷”,太史公认为武庚是“三监”之列,略显说不通,哪有自已监视自已之理?周武王的儿子们不服周公旦称王,再加上在野派武庚的商人武装,两方一拍即合,成为最大的反周公的力量!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初创的周,受到了最有威胁的挑战!周公旦很男人,举全国精锐之师,诛武庚,杀管叔而放蔡叔,废霍叔为庶民,平定了三监之乱 。周公平定”三监之乱“的意义很清楚,其一,清算了企图复国的武庚之流的梦想,其二,破灭了皇叔争夺王位的天真想法,其三,树立起了周公绝对的权威,其四,对持观望的召公与姜太公,也具有绝对的震撼力!

    周公平定”三监“后,乘胜向东方进军,灭掉了奄等五十多个国家。从此周的势力延伸到海边!周初的国势得到了稳定与安宁,与周公的及时称王,是分不开的!这跟后世的武则天称帝一样,其国势得到了进一步的稳定与发展,周公称王也好,武后称帝也罢,有什么不可以呢?后世的儒家,为这一史实,随意地加以润色与妆点,说什么“摄政”啊,“夹辅“啊,我想,周公旦的千古美名的获得,与帝辛的千古骂名一样,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千年累积的结果,只不过,一个走向了善的圣坛,而另一个走向了恶的深渊,如此而已!站在这样的高度面前,我真想说:停停吧,别作假了,还给历史一些我们所要的真实吧!

    最后,贴一首唐诗人白居易的《放言》,作为最后的几个字吧:

        白居易的《放言》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辩才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签到天数: 2 天

[LV.1]初来乍到

鲜花(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2-8-10 14:23 | 显示全部楼层
吾本痴人慎独官门饮餐食爵非吾欲也诚天下之足羁之者往也如若甚事念之无常得天地之盈亏非常人所及夫五鬼之事曰独曰溃曰怨曰宠曰生不得或者然也生息亡灵天地一致先患失而之后独谓而得无他耳春之惰夏之疲焉知劳顿之苦若劳之则进倦之则退若天国之兆然则当下计勤之懑满乏之幽怨辛劳若此得之息乎也哉尝得患忧之无恐喜之无虑念往生之虑痛乎尔尔食温既之服饰从之何故得患无从曰生独而私哉

签到天数: 134 天

[LV.7]常住居民III

鲜花(171) 鸡蛋(0)
发表于 2012-8-10 15:46 | 显示全部楼层
周文王死后,其子发继位,世称周武王!俗话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不过,从布局的宏观掌控来说,这个周武王,比之其父,差得不能同日而语!后世谥他为武,真他姐姐的名不符实!

书生太风趣了,笑S俺了~~

另:牧野之战背后的阳谋,是不是要写阴谋呀,打错字了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中画网 ( 蜀ICP备11021737号-2 )|网站地图

GMT+8, 2024-6-9 04:11 , Processed in 0.040867 second(s), 12 queries , MemCached On.

上网要文明 发言要理性

Powered by Discuz! © 2008-2023 YinHuaBBS.C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