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色书生

一字一句读《史记》,谁解司马其中意?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2 天

[LV.1]初来乍到

鲜花(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2-8-19 21:57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笑 发表于 2012-8-19 17:43
一场共振,令昭王死于南伐,留给了后人无法解之的谜,是宿命还是警示呢?君不见,现代的“彩虹桥”,那死去 ...

呵呵,我这贴,略有点借题发挥了,问三笑好!

签到天数: 2 天

[LV.1]初来乍到

鲜花(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2-9-25 10:4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

周穆王与西王母的那点绯闻


   
    周朝至周武王定国后,历经成康之治40年,周昭王的19年,周朝的发展,到周穆王时,已经发展了约六十年的光景了!史记中言“穆王即位,春秋已五十矣。”,此句如果解为周穆王即位时,已经是五十岁的高寿了,那么,之后的这一句“穆王立五十五年,崩”,依此推之,周穆王活到了105岁,辣块妈妈的,这在先秦时代,已经超越了人类的生命常理了!《竹书纪年》还有一说。“穆王即位,春秋已五十矣。”,这一句《竹书纪年》解读为,当穆王即位时,周国已经发展了五十年了!也就是说,周穆王在周朝发展了五六十年后,即位,统治了周朝55年!我采《竹书纪年》之说,我觉得更合人之常情!

    要说清楚周穆王和西王母的那点陈年旧事,还得说清楚另外一件事,烦啊,事中有事,玩《谍中谍》啊!说起来这件事,跟盗墓有关呢,有点刺激吧!西晋太康二年的一天晚上,河南省汲县发生了一件大事,一个叫不准的盗墓贼,偷偷地掘开一座古墓,乖乖个东,这古墓,竟然是战国时期魏襄王的陵墓!由于墓内漆黑,不便寻找随葬品,这傻贼摸到了一把竹片。点亮竹片(这比烧美元更令人心痛啊),呈现在眼前的竟然是成片成捆的竹片。不准大失所望,最后,这傻贼还是盗了一些其它的宝物,闪了!墓门大开,村民发现了这个情况,将此告之了官府!由于竹片上有字迹,并且数量巨大,当地官员将此运送出陵墓,得到了数十车!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汲冢书”的来历。这么竹简,经西晋一流学者的整理,得到了《竹书纪年》和《穆天子传》。可惜的是,这批出土的竹简,在永嘉之乱,又再度散失,消失在滚滚的红尘中!历史,有些太会开玩笑了,不是吗?但幸好的是,其初释本和考正本流传至今,这也算上苍有眼,聊胜于无吧!

    终于说到了《穆天子传》了,我要说的主题,就在这本书中!《穆天子传》是一部记录周穆王西巡史事的著作,书中详载周穆王在位五十五年率师南征北战的盛况,有日月可寻。但也有不少神话的成份在其中!关于此书的真假,一则此书的原本—竹简已失,二则西晋时对战国文字的识别也不完全可靠,三则其书中的神话成分,也让人怀疑其有作假的动机!法国学者沙畹甚至以为“穆天子,并非指周穆王,而是指秦穆公,这一论点,略显过新过偏,只备一说吧!我个人的倾向认为,此书可能是战国时期的无名氏所作,但其中也加入一些传说与杜撰在其中,是一部事实与文学加工二者皆有的作品!

    周朝发展到周穆王时期,国力达到了顶峰!因此,扩张其领土,势在必行!前面已经说过,周穆王之父周昭王向南扩张,死于其役!周穆王在向南扩张的同时,也同时向西扩张,好了,在向西扩张时,遇到了一个神话式的人物—西王母!西王母是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比较特别的人物,传说她居住在昆仑之丘、瑶池之滨。 《山海经》说她“其状如人,豹尾虎齿,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有三只青鸟为伴,看来,倒不像是美女,而是母夜叉了!据《穆天子传》说,周穆王乘八匹神马,到了西王母所在的神山,两人倒是很有眼缘,一见钟情,又是大唱“月亮代表我的心”,又是大喝伊犁美酒,好不快乐!一连呆了几天,过着比神仙还神仙的小日子,正当两人渐入佳境时,结果,周朝国都附近的有徐国叛乱,两人只好互道珍重,约定了下一次的幽期!这西王母还真是情种,神山呆不住了(有如此的领导,就有如此的下属,这不,七仙女不是下凡了嘛,看来当神不好玩,还是当凡人,自在),再次到了周朝的国都,与周穆王幽会了一番呢!

    好了,周穆王和西王母的那点“绯闻”,基本上说完了!是真的吗?我个人觉得,有真也有假!周穆王向西扩张,从原始的地盘观而言,周王朝要发展,必然要封疆扩土,可能就在西征时,遇到了一个名叫西王母的部落女首领!这种周朝西部的原始部落,还处在原始的母系氏族的晚期,依然保存着以女性为王的部落习俗!周穆王在扩张的过程中,由于国内发生动荡,故与这个部落女首领,订下了和平之约!至于这两人是否有那么一段“一夜情”,书生只好老老实实地说:吾不知也!据说,这个西王母,春心关不住,这不,到了汉武帝时代,西王母又“红杏出墙”了,又跟汉武帝有了一腿,还赠给汉武帝蟠桃一个。可惜的是,后来汉武帝死了,看来西王母的蟠桃,是假货,呵呵,一笑之吧!有时,这些造假者,有点像现代的娱记,总是关心别人上身以下的东西,其实,这才真不是东西!

    激情十分钟过了,回到正题吧!西王母为何钟情于这两个男人呢!其实,这两个男人,从历史的对照来看,的确很有可比性!周至周穆王时代,国力达到了周代的最强盛时期!而汉至汉武帝时期,其国力也达到了汉一代的顶峰!周经历了成康之治,而汉呢,也经历了文景之治!周穆王平定了东夷的有徐国之乱,汉武帝荡平了匈奴之患!从以上综合观之,周穆王与汉武帝都是雄才大略之主,这倒一点也不假!

    至于有人据此说周穆王时代就打通了西域之路,这恐怕是过于乐观的估计了!我更倾向于西域之路,是在汉武帝时期的张骞所打通!太史公对于周穆王西见西王母之事,从《史记》的整体观之,他是进行了取舍的。即在《周本纪》中他是只字未提周穆王西见西王母的事,而在《赵世家》中却说:“见西王母,乐之,忘归。”,太史公是严谨的,他将他所知的史源,分别设在了本纪与世家中,其想法,可能是要交给后人,继续来去伪存真吧!我这么心怀好意地想!

    历史的真相与谜团,在秋风秋雨中,轻轻轻地叹息而过!只是,我不能听之闻之,令人感叹!

签到天数: 2 天

[LV.1]初来乍到

鲜花(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2-9-25 10:48 | 显示全部楼层
[文白对译]

周本纪


   懿王崩,共王弟辟方立,是为孝王。孝王崩,诸侯复立懿王太子燮,是为夷王。

    夷王崩,子厉王胡立。厉王即位三十年,好利,近荣夷公。大夫芮良夫谏厉王曰:“王室其将卑乎?夫荣公好专利而不知大难。夫利,百物之所生也,天地之所载也,而有专之,其害多矣。天地百物皆将取焉,何可专也?所怒甚多,而不备大难。以是教王,王其能久乎?夫王人者,将导利而布之上下者也。使神人百物无不得极,犹日怵惕惧怨之来也。故《颂》曰‘思文后稷,克配彼天,立我蒸民,莫匪尔极’。《大雅》曰‘陈锡载周’。是不布利而惧难乎,故能载周以至于今。今王学专利,其可乎?匹夫专利,犹谓之盗,王而行之,其归鲜矣。荣公若用,周必败也。”厉王不听,卒以荣公为卿士,用事。

    王行暴虐侈傲,国人谤王。召公谏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其谤鲜矣,诸侯不朝。三十四年,王益严,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厉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水。水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水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矇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民之有口也,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行善而备败,所以产财用衣食者也。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若雍其口,其与能几何?”王不听。于是国莫敢出言,三年,乃相与畔,袭厉王。厉王出奔于彘。

签到天数: 2 天

[LV.1]初来乍到

鲜花(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2-9-25 10:54 | 显示全部楼层
[白话译文]

周本纪


    懿王逝世,共王的弟弟辟方登位,这就是孝王。孝王逝世后,诸侯又拥立懿王太子燮,这就是夷王。

    夷王逝世后,儿子厉王胡继位。厉王登位三十年,贪财好利,亲近荣夷公。大夫芮良夫规谏厉王说:“王室恐怕要衰微了!那个荣公只喜欢独占财利,却不懂得大祸难。财利,是从各种事物中产生出来的,是天地自然拥有的,而有谁想独占它,那危害就大了。天地间的万物谁都应得到一份,哪能让一个人独占呢?独占就会触怒很多人,却又不知防备大祸难。荣公用财利来引诱您,君王您难道能长久吗?做人君的人,应该是开发各种财物分发给上下群臣百姓。使神、人、万物都能得到所应得的一份,即使这样,还要每日小心警惕,恐怕招来怨恨呢。所以《颂诗》说:‘我祖后稷有文德,功高能比天与地。种植五谷养万民,无人不向你看齐。’《大雅》说:‘广施恩泽开周业。’这不正是说要普施财利而且要警惕祸难来临吗?正是因为这样,先王才能建立起周朝的事业一直到现在。而如今,君王您却去学独占财利,这怎么行呢?普通人独占财利,尚且被人称为是强盗;您如果也这样做,那归服您的人就少啦。荣公如果被重用,周朝肯定要败亡了。”厉王不听劝谏,还是任用荣公做了卿士,掌管国事。

    厉王暴虐无道,放纵骄傲,国人都公开议论他的过失。召公劝谏说:“人民忍受不了您的命令了!”厉王发怒,找来一个卫国的巫师,让他来监视那些议论的人,发现了后就来报告,立即杀掉。这样一来,议论的人少了,可是诸侯也不来朝拜了。三十四年,厉王更加严苛,国人没有谁再敢开口说话,路上相见也只能互递眼色示意而已。厉王见此非常高兴,告诉召公说:“我能消除人们对我的议论了,他们都不敢说话了。”召公说:“这只是把他们的话堵回去了。堵住人们的嘴巴,要比堵住水流更厉害。水蓄积多了,一旦决口,伤害人一定会多;不让民众说话,道理也是一样。所以,治水的人开通河道,使水流通畅,治理民众的人,也应该放开他们,让他们讲话。所以天子治理国政,使公卿以下直到列士都要献讽喻朝政得失的诗篇,盲人乐师要献所映民情的乐曲,史官要献可资借鉴的史书,乐师之长要献箴戒之言,由一些盲乐师诵读公卿列士所献的诗,由另一些盲乐师诵读箴戒之言,百官可以直接进谏言,平民则可以把意思辗转上达天子,近臣要进行规谏,同宗亲属要补察过失,乐师、太史要负责教诲,师、傅等年长者要经常告诫,然后由天子斟酌而行,所以事情做起来很顺当,没有错误。民众有嘴巴,就如同大地有山川,财货器用都是从这里生产出来;民众有嘴巴,又好像大地有饶田沃野,衣服粮食也是从这里生产出来的。民众把话从嘴里说出来了,政事哪些好哪些坏也就可以从这里看出来了。好的就实行,坏的就防备这个道理,就跟大地出财物器用衣服粮食是一样的。民众心里想什么嘴里就说什么,心里考虑好了就去做。如果堵住他们的嘴巴,那能维持多久呢!”厉王不听劝阻。从此,国人都不敢说话,过了三年,大家就一起造反,袭击厉王。厉王逃到彘。

签到天数: 2 天

[LV.1]初来乍到

鲜花(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2-9-27 18:5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


“九斤老太”的口头禅与周朝的命运及其它


    周穆王虽然有西王母的“青眼有加”,不过,人总是人,在位55年后,还是撒手去了!儿子周共王按老规矩,继了他老子的位!周共王是一个典型的“高衙内“式的主,在位23年,毫无建树,只留下了一件为了女人而争风吃醋的事,这周共王,也太没眼界了!

    事情的发生是这样的!有一天,周共王与密康公一起在泾水边上,观水赏景!巧得很,有三个绝色的同胞姐妹,很懂时机,自动上门来投密康公!密康公很春风,康公母很清醒,但我们的周共王很郁闷:天下女人皆是我的,你小小的密康公,真的是不懂潜规则!好好好,密康公你有种,独占秀色,我周大爷也不是吃素的,小样,看我不灭了你!一年后,周共王找了一个由头,灭了密康公的密国!太史公没有说什么原因,不过,这事件的本身,就透出那么的一股子邪气!第一:这三个美女,如果真要投奔密康公,随便哪一天都可以,何必非要等周共王在场呢,令人怀疑!第二:密康公不听他老娘的劝,独占美女,一个是诸侯王,一个是周天子,他哪里来的胆子?第三:周共王后宫想来不缺美女,为什么就死盯着这三姐妹不放呢?唯一的解释就是,到了周共王的的时代,周天子的威信,其实急剧下降了。三个美女的投奔,说穿了,不过是密康公对周天子的权威,进行了一次不大不小的抗战而已!而周共工的灭密,也是针锋相对:打什么都可以,可别打脸,咱周大爷丢不起这个人!整个事件中,只有康公的母亲是清醒的:毕竟,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周共工在位22年,死了,儿子周懿王继位!周懿王史记没记这位周大爷有什么重大事件,只说诗人在讥讽他了!好在,《竹书纪年》中倒是记了一件对于古人来说,是非常重大的事!《竹书纪年》说“懿王元年天再旦于郑。”,对于这句话中的“天再旦”,其实就是天亮了两次,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日全食!太史公没记这个,我想,太史公是有客观的,觉得根本是不可能的事,也无法解释,所以舍去了!太史公的精神,是值得肯定的,不懂就是不懂,不像现在有些专家,跟本专业不对口的事,也敢大谈而特谈,真是令人一笑了!

    周懿王在位8年,死了,儿子懦弱无能,周共王的弟弟精明能干,取得了王位,就是周孝王!周孝王想中兴周朝,不过,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在位6年,也OVER了!在周孝王期间,有一个人悄然出现了,这就是周孝王马场的一个能干的马夫非子,悄然上场了!别小看这个马夫,他养马绝对的出彩,一年后,马匹增加了一倍多,得到了周孝王的封地秦,这就是后来秦国能一统江山的发源地!历史总是这样,一些人会渐渐退出舞台,一些人又会悄悄踏上征尘,此消彼涨,盖莫如此!

    周孝王死后,周懿王的儿子周夷王上台!史记一笔提过,但《竹书纪年》却记载了二件事:“夷王三年“烹齐哀公于鼎”。夷王七年,命虢公帅师伐太原之戎,至于俞泉,获马千匹”。总的来说,周天子的威信,已然大打折扣,诸侯国各自为政,周朝江河日下,已成定局!

    周夷王在位8年,也到周文王那里报到去了!周孝王,周夷王,都有中兴周朝的想法,可惜都在位不长,不久就死去了!周朝错过了这样两次有利的发展机会,走下坡路是必然了!好了,别为周朝感伤了,历史有其自已内在的规律,任何人都无法改变!周朝的另一个重量级的人物,出场了,这就是周厉王,一个很有故事,很有典故的主!这位周大爷,就是“防民之口胜于防川”的原版拥有者!有人说周厉王是一位改革者,也对,也不对!当时的周朝,共主的位置,的确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周厉王将山川之利收归国有,从特定时代的现状来说,本身是无可厚菲的!更何况,天下之利,收归周朝后,再用之到周民,这不是一种很原始的计划经济吗?一种经济模式,本身不可能是完美的,都有其缺点,不能将专利视为暴政吧,否则,天下所有的商人,都要全部杀之了,不是吗?专利的本身并没有多少错,错在专利的成果,如果仅仅只是一个人或者少数人享有,那就是人民的公敌了!我们知道,周厉王在位37年,南征荆楚,北防戎狄,再加之周天子威信扫地,各个诸侯国各行其事,不听中央的号令,周朝再不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恐怕亡国不远了!为什么周厉王要南征荆楚,因为在周夷王时,江汉间强大的楚国,已经开始称王了!周厉王一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国势得到恢复,楚王立即害怕,马上归服,去王称臣,这是周厉王改革经济所取得的明显功效!西北面,戎狄不断进攻,曾经臣服的东南淮夷,也在周厉王时期,不断起兵反抗!周国四面楚歌,如果不实行专利国有,将此专利用于战事与防御,周厉王的位子,早就不保了,还可能稳坐很多年的江山吗?史记中说芮良夫劝周厉王不要专利,这一方面是书生之见,另一方面,也代表着这样的收归国有,触及了这些士大夫们竟得利益者的土地与财富,什么“匹夫专利,犹谓之盗,王而行之,其归鲜矣。”,扯淡了,这些古之贤者,为了自已的那一点点小收成,不计国家的大成本,其面目之可憎,真可杀也!试想,国之不存,利何安在?

    周厉王的经济体制改革,是基本成功的!但周厉王的政治体制改革,是完全失败的!周厉王的政改,主要的办法,就是派出卫巫这样的锦衣卫,对周民进行严密的政治监视!如果发现有诽谤朝政的,汇报后就立即一刀杀之!虽然说非常时期,需要非常的手段,但,这样的高压政治,必然会引起全体周民的不满!召公的谏议是中肯的,可惜的是,这个周厉王,只有经济之术,而无治国之策!周厉王以为用“一刀砍之”就可以解决问题,其实,大错而特错了。当民侧目以视时,就像山雨欲来风满楼一样,国家危且险也!要知道,国家一旦富有之后,要面临的问题,永远都是如何分配与占有财富的问题。如何分,分多少,分给谁,这都是属于政改必须解决的问题!从这个意思上言,周厉王只能算是一个失败的改革者,完全地!

    最后,周民不堪重压,“乃相与畔,袭厉王。厉王出奔于彘”,三年后,人民就起来造反了,周厉王仓皇出逃,闪到彘地去了,周厉王这一出戏,落幕了。周厉王的成与败,功与过,似乎有一些历史的经验,在散场后,是值得回味的!其一:不要忘了,民就是一把野火,一旦烧起来,天王老子,都没法制住!其二,自由这种东西,的确金贵,特别是言论的自由,屠刀与杀头,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其三,政治体制的改革,才是重中之重,远比经济体制的改革,要复杂得多!虽然,经济体改是具体的利,但,政治体改,却是抽象的权,权利,权利,永远是历史要命的主题!

   鲁迅先生在《风波》中塑造了一个很有趣的老人,叫“九斤太太”,这老太太的名言是:一代不如一代!从周穆王到周厉王,周朝的各个大爷们,的确如此,真的是一代不如一代!历史就是这样,周朝至周穆王时,达到了一个朝代的波峰,随之而来的,是慢慢走向波谷,这很正常,而不是宿命论,更不是虚无!对周朝的式微,感叹吗?有点。感伤吗?不必!历史滚滚而来,有一份淡定的心,足也!

签到天数: 2 天

[LV.1]初来乍到

鲜花(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2-9-27 19:02 | 显示全部楼层
[文言原文]

周本纪



    厉王太子静匿召公之家,国人闻之,乃围之。召公曰:“昔吾骤谏王,王不从,以及此难也。今杀王太子,王其以我为雠而怼怒乎?夫事君者,险而不雠怼,怨而不怒,况事王乎?”乃以其子代王太子,太子竟得脱。

    召公、周公二相行政,号曰:“共和”。共和十四年,厉王死于彘。太子静长于召公家,二相乃共立之为王,是为宣王。宣王即位,二相辅之,修政,法文、武、成、康之遗风,诸侯复宗周。十二年,鲁武公来朝。

    宣王不修籍于千亩,虢文公谏曰不可,王弗听。三十九年,战于千亩,王师败绩于姜氏之戎。

    宣王既亡南国之师,乃料民于太原。仲山甫谏曰:“民不可料也。”宣王不听,卒料民。

    四十六年,宣王崩,子幽王宫湦立。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伯阳甫曰:“周将亡矣。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今三川实震,是阳失其所而填阴也。阳失而在阴,原必塞;原塞,国必亡。夫水土演而民用也。土无所演,民乏财用,不亡何待!昔伊、洛竭而夏亡,河竭而商亡。今周德若二代之季矣,其川原又塞,塞必竭。夫国必依山川,山崩川竭,亡国之征也。川竭必山崩。若国亡不过十年,数之纪也。天之所弃,不过其纪。”是岁也,三川竭,岐山崩。

签到天数: 2 天

[LV.1]初来乍到

鲜花(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2-9-27 19:0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色书生 于 2012-9-27 19:20 编辑

[白话译文]

周本纪



    厉王的王太子静被藏在召公家里,国人知道了,就把召公家包围起来,召公说:“先前我多次劝谏君王,君王不听,以至于遭到这样的灾难。如果现在王太子被人杀了,君王将会以为我对他们记仇而在怨恨君王吧?待奉国君的人,即使遇到危险也不该怨恨;即使怨恨也不该发怒,更何况待奉天子呢?”于是用自己的儿子代替了王太子,王太子终于免遭杀害。

    召公、周公二辅相共理朝政,号称“共和”(前841)。共和十四年(前828),厉王死在彘地。太子静已在召公家长大成人,二辅相就一块儿扶立他为王,这就是宣王。宣王登位之后,由二相辅佐,修明政事,师法文王、武王、成王、康王的遗风,诸侯又都尊奉周王室了。十二年(前816),鲁武公前来朝拜天子。

    宣王不到千亩去耕种籍田,这是专供天子带头亲耕以示重农的田地,虢文公劝谏说这样不行,宣王不听。三十九年(前789),在千亩打了一仗,宣王的军队被姜戎打得大败。

    宣王丢掉了南方江、淮一带的军队,就在太原清点人口以备征兵。仲山甫劝谏说:“人口是不能清点的。”宣王不听劝阻,最终还是清点了。

    四十六年(前782),宣王逝世,他的儿子幽王宫湦继位。幽王二年(前780),西周都城和附近泾水、渭水、洛水三条河的地区都发生了地震。伯阳甫说:“周快要灭亡啦。天地间的阴阳之气,不应该没有秩序;如果打乱了秩序,那也是有人使它乱的。阳气沉伏在下,不能出来,阴气压迫着它使他不能上升,所以就会有地震发行。如今三川地区发生地震,是因为阳气离开了它原来的位置,而被阴气压在下面了。阳气不在上面却处在阴气的下面,水源就必定受阻塞,水源受到阻塞,国家一定灭亡。水土通气才能供民众从事生产之用。土地得不到滋润,民众就会财用匮乏,如果到了这种地步,国家不灭亡还等待什么!从前,伊水、洛水干涸夏朝就灭亡了;黄河枯竭商朝就灭亡了。如今周的气数也像商、周两代末年一样了,河源的水流又被阻塞,水源被阻塞,河流必定要枯竭。一个国家的生存,一定要依赖于山川,高山崩塌,河川枯竭,这是亡国的征象。河川枯竭了,高山就一定崩塌。这样看来,国家的灭亡用不了十年了,因为十刚好是数字的一个循环。上天所要抛弃的,不会超过十年。”这一年,果然三川枯竭了,岐山崩塌了。

签到天数: 2 天

[LV.1]初来乍到

鲜花(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2-9-27 19:11 | 显示全部楼层
[史记原文]

周本纪


    三年,幽王嬖爱褒姒。褒姒生子伯服,幽王欲废太子。太子母申侯女,而为后。后幽王得褒姒,爱之,欲废申后,并去太子宜臼,以褒姒为后,以伯服为太子。周太史伯阳读史记曰:“周亡矣。”昔自夏后氏之衰也,有二神龙止于夏帝庭而言曰:“余,褒之二君。”夏帝卜杀之与去之与止之,莫吉。卜请其漦而藏之,乃吉。于是布币而策告之,龙亡而漦在,椟而去之。夏亡,传此器殷。殷亡,又传此器周。比三代,莫敢发之。至厉王之末,发而观之。漦流于庭,不可除。厉王使妇人裸而噪之。漦化为玄鼋,以入王后宫。后宫之童妾既龀而遭之,既笄而孕,无夫而生子,惧而去之。宣王之时童女谣曰:“檿弧箕服,实亡周国。”于是宣王闻之,有夫妇卖是器者,宣王使执而戮之。逃于道,而见乡者后宫童妾所弃妖子出于路者,闻其夜啼,哀而收之,夫妇遂亡,奔于褒。褒人有罪,请入童妾所弃女子者于王以赎罪。弃女子出于褒,是为褒姒。当幽王三年,王之后宫见而爱之,生子伯服,竟废申后及太子,以褒姒为后,伯服为太子。太史伯阳曰:“祸成矣,无可奈何!”

    褒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万方,故不笑。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幽王说之,为数举烽火。其后不信,诸侯益亦不至。

    幽王以虢石父为卿,用事,国人皆怨。石父为人佞巧,善谀好利,王用之。又废申后,去太子也。申侯怒,与缯、西夷犬戎攻幽王。幽王举烽火征兵,兵莫至。遂杀幽王骊山下,虏褒姒,尽取周赂而去。于是诸侯乃即申侯而共立故幽王太子宜臼,是为平王,以奉周祀。

签到天数: 2 天

[LV.1]初来乍到

鲜花(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2-9-27 19:1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色书生 于 2012-9-27 19:23 编辑

[白话对译]

周本纪


   三年(前779),幽王宠爱褒姒。褒姒生的儿子叫伯服,幽王想废掉太子。太子的母亲是申侯的女儿,是幽王的王后。后来幽王得到褒姒,非常宠爱,就想废掉申后,并把太子宜臼也一块儿废掉,好让褒姒当王后,让伯服做太子。周太史伯阳诵读历史典籍,感慨道:“周朝就要灭亡啦。”从前还是夏后氏衰落时候,有两条神龙降落在夏帝的宫廷,说:“我们是褒国的两个先君。”夏帝不知道是该杀掉它们,还是赶跑他们,还是留住他们,就进行占卜,结果不吉利。又卜占要他们的唾液藏起来,结果才吉利。于是摆设出币帛祭物,书写简策,向二龙祷告,二条龙不见了,留下了唾液。夏王让拿来木匣子把龙的唾液收藏起来。夏朝灭亡之后,这个匣子传到了殷朝,殷朝灭亡之后,又传到了周朝。连着三代,从来没有人敢把匣子打开。但到周厉王末年,打开匣子看了。龙的唾液流在殿堂上,怎么也清扫不掉。周厉王命令一群女人,赤身裸体对着唾液大声呼叫。那唾液变成了一只黑色的大蜥蜴,爬进了厉王的后宫。后宫有一个小宫女,六、七岁,刚刚换牙,碰上了那只大蜥蜴,后到成年时竟然怀孕了,没有丈夫就生下孩子,她非常害怕,就把那孩子扔掉了。在周宣王的时代,小女孩们唱着这样的儿歌:“山桑弓,箕木袋,灭亡周国的祸害。”宣王听到了这首歌,有一对夫妻正好卖山桑弓和箕木制的箭袋,宣王命人去抓捕他们,想把他们杀掉。夫妇二人逃到大路上,发现了先前被小宫女扔掉的婴孩,听着她在深更半夜里啼哭,非常怜悯,就收留了她。夫妇二人继续往前逃,逃到了褒国。后来褒国人得罪了周朝,就想把被小宫女扔掉的那个女孩献给厉王,以求赎罪,因为当初这个被扔掉的女孩是褒国献出,所以叫她褒姒。周幽王三年,幽王到后宫去,一见到这女子就非常喜爱,生下儿子伯服,最后竟把申后和太子都废掉了,让褒姒当了王后,伯服做了太子。太史伯阳感慨地说:“祸乱已经造成了,没有法子可想了!”

    褒姒不爱笑,幽王为了让她笑,用了各种办法,褒姒仍然不笑。周幽王设置了烽火狼烟和大鼓,有敌人来侵犯就点燃烽火。周幽王为了让褒姒笑,点燃了烽火,诸侯见到烽火,全都赶来了,赶到之后,却不见有敌寇,褒姒看了果然哈哈大笑。幽王很高兴,因而又多次点燃烽火。后来诸侯们都不相信了,也就渐渐不来了。

    周幽王任用虢石父做卿,在国中当政,国人都忿忿不平。石父为人奸诈乖巧,善天阿谀奉承,贪图财利,周幽王却重用他。幽王又废掉了申后和太子。申侯很气愤,联合缯国、犬戎一起攻打幽王。幽王点燃烽火召集诸侯的救兵。诸侯们没有人再派救兵来。申侯就把幽王杀死在骊山脚下,俘虏了褒姒,把周的财宝都拿走才离去。于是诸侯都拉拢申侯了,共同立幽王从前的太子宜臼为王,这就是平王,由他来继承周朝的祭祀。

签到天数: 134 天

[LV.7]常住居民III

鲜花(171) 鸡蛋(0)
发表于 2012-9-30 14:56 | 显示全部楼层
褒姒不爱笑,幽王为了让她笑,用了各种办法,褒姒仍然不笑。周幽王设置了烽火狼烟和大鼓,有敌人来侵犯就点燃烽火。周幽王为了让褒姒笑,点燃了烽火,诸侯见到烽火,全都赶来了,赶到之后,却不见有敌寇,褒姒看了果然哈哈大笑。幽王很高兴,因而又多次点燃烽火。后来诸侯们都不相信了,也就渐渐不来了。

失信于民就等于失去天下了~~问好书生~~好久不见了,还好吧?祝福双节快乐~~阖家安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中画网 ( 蜀ICP备11021737号-2 )|网站地图

GMT+8, 2024-6-9 15:25 , Processed in 0.038484 second(s), 12 queries , MemCached On.

上网要文明 发言要理性

Powered by Discuz! © 2008-2023 YinHuaBBS.C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